【人物名片】李书娟,现任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兰州大学经济学学士(2004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硕士(2006年)及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2015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新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学术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 《经济学季刊》 《财贸经济》等国内顶级期刊,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2023-2027),国家自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0-2022),广东省哲社一般项目(2025-202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019-2021),广东自科基金项目(2019-2021)。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政府部门的采纳和批示。

一、结缘IESR:在机遇中扎根,于实践中深拓
2015年,IESR成立之初,正处于广纳贤才的起步阶段。回顾与IESR的结缘,李书娟的回答带着学者的坦诚与朴实。彼时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她,有着“想在广州发展”的朴素想法,偶然看到了研究院的招聘信息,面对研究院初创的种种不确定性,她“当时没有多想”,吸引她的是院长冯帅章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所展现的学术高度,于是她毅然选择了IESR,弹指一瞬,坚定十年的扎根让她在暨南园的热土上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果实。
入职初期,IESR的研究方向尚处于大框架已确立,细节待补充的阶段。院长冯帅章教授明确了“要做政策研究”的核心目标,但具体研究领域并未固化。李书娟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哪个领域,则是在研究院确定开展“广东千村调查”这一重大现实工程后,结合她自身学术背景自然沉淀的结果。
李书娟在早期研究关注官员治理与政府行为,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当研究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农村,她的研究从高层的政府拓展至了中国行政体系的毛细血管——乡村。在乡村治理、农村养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议题中,李书娟用伏案研究和脚步丈量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一份份既能带来学术理论贡献,亦能为社会现实需求提供服务的答卷。研究院轻松的学术氛围与灵活的方向调整空间,让她得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也为后续的田野调研与政策探索埋下伏笔。

李书娟老师在阳江调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二、深耕乡野:从千村数据到政策思考
谈及过去十年印象最为深刻、收获也颇为丰富的经历,李书娟首先提到了“广东千村调查”的从零开始。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IESR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并启动千村调查项目。“我们是从零开始做这个问卷,调研的主题、每一个问题当时都是从零开始的。”作为核心参与者,李书娟与几位政策研究轨的老师一起,亲手搭建了这项持续八年、影响深远的社会调查的基础框架,其中板块在如今基本确定,却也在时代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细化与深入,从早期关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后来加入农村养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等议题,持续追踪的调研数据,成为了研究乡村发展的“活档案”。
另一个让她记忆犹新的,是由广东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黄先耀担任项目首席专家的“广东典型乡村社会变迁研究”项目。这一调研的整体风格尤为切实深入,与一般的学者坐在办公室里电脑桌前获取二手信息、三手信息来源不同,这一调研活动需要住进村子里,一次一个月,吃住都在村里,亲身体验农村的现实生活。这种“沉浸式”调研,让她超越了数据和文本,触摸到了中国乡村最真实的脉搏。
基于多年千村调查的数据积累与现实体感,李书娟对广东养老问题的洞察尤为深刻。在访谈中,她提到核心挑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村产生了大量留守老人问题;二是城市化进程尚不彻底,部分老年人不愿意或者没有条件离开故土随子女进城,在熟人社会瓦解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养老体系亟待完善。她也关注到积极的转变,政府很早就关注并积极介入这一问题,在农村养老上产生了一些实效。“比如在镇上设立养老院”,让农村老人能就近得到专业的照护;“基层的村委也会关注村里的老人”,通过制度服务提供保障,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养老的燃眉之急。
她总能清晰地细数那些亲眼见证的乡村变迁:校地党建结对帮扶打通资源下沉“最后一公里”,乡镇道路硬化让出行不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厕所革命” 让农家院落告别卫生死角,广东农村特色的 “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建设更让昔日零散的鸡舍、荒地变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都藏在她穿梭农户乡间的脚步里。学者们的调研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田野间的真实图景,一行行文字、一组组数据,都是从现实土壤里生长出的研究素材。那么,扎实的学术研究又如何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公共政策呢?这些年,李书娟的研究成果多次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而她对此非常谦逊,她认为自己的研究“还没有怎么转化为公共政策”,但她清晰地阐述了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辩证关系。“政策研究做得好,肯定要有学术研究的基础”,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是政策建议不跑偏的“指南针”;而政策研究则“最主要的就是反映现实”,并反过来促进学术思考,能让学术研究跳出“书斋”,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互修正也相互滋养。
她具体解释道,政策研究的写作不同于学术论文的严谨范式,“主要是概括现状、分析问题、然后提出政策建议”,更侧重于清晰、准确地描述现实困境并提供能够对政府解决问题有切实帮助的政策建议。这种“顶天(理论)立地(现实)”的研究模式,也正是IESR特色智库工作的生动体现。

李书娟老师在阳江进行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研究调研
三、研究之脉:贯穿始终的“政府与经济”主线
从早期关注外商直接投资,到博士阶段以及后来深耕发展经济学与政策经济学,李书娟的研究视野在旁人看来或有转变,但在她自己心中的学术脉络里,却有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始终关注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一直研究的都是政府行为及政策对我们经济实体所产生的影响”。近年来,李书娟从政府的“增长目标管理”入手,探讨各级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对实际经济表现的“承诺效应”,并发现其在特定时段确实对经济增长有正向拉动作用,其中国有企业的表现尤其明显。
为何对这一主题抱有持久的热忱?她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博士期间导师的学术影响;二是基于对中国现实的关心和关注。“中国政府在的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显然超过了其他绝大部分经济体。”
她举例说,从企业设立、运营到享受产业政策,无时无刻不在与政府打交道。“在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因此,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至关重要。
这条研究主线,也让她在分析乡村问题时,带来了独特的“治理”视角。无论是研究村官行为、集体产权制度,还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她都会特别关注制度、组织与权力运行如何影响资源配置与经济结果。这使得她的研究在普遍关注经济、社会因素的乡村研究中,别具一格,更具政治经济学的深度。

李书娟老师在广东典型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讨论会上发言
四、眺望未来:与IESR共赴下一程山海
而这些新的探索、实践已然在进行中。“广东千村调查已经经过了八年,其实我们每一次都会有变化。”调查问卷是研究者们敏锐感受时代脉搏而创造的“记录仪”,会根据国家关注重点和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模式不断调整,“比如以前我们没有加入数字技术对新农村发展的影响,现在我们就加入了。”
对于IESR的未来,她希望“广东千村调查”这份宝贵的事业能够坚持下去。同时,她也希冀研究院在坚守学术高地的同时,能够基于各自的研究背景,拓展更多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例如研究政府行为对企业的影响,在政策研究领域能够发出更深远的声音。
作为IESR成长的亲历者,李书娟对研究院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观察。在她看来,经过十年的发展,IESR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界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IESR小而美,在学术成果方面,成绩非常亮眼”,海归的老师们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在国际顶尖期刊中为研究院奠定了学术地位,政策研究的老师们则更多对中国现实问题不断提出分析方案,形成了各展所长,相互促进的良好生态。
谈及让她感到温暖与力量的瞬间,她提到了身边高效、亲切的年轻行政团队,更特别提到了与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合作的研究助理们。“他们的工作效率特别高,然后合作意识也很强……我们最后出来的东西都是密切合作出来的。”这种紧密无间的团队协作,让她深刻感受到IESR的凝聚力。
涓涓细流,十年相伴。在IESR十周年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李书娟送上了她简洁而真挚的祝福:
“祝IESR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乘风破浪,越来越棒!”未来的学术之路,正如她所研究的乡村图景,在制度创新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正铺展出新的画卷。
而李书娟副教授,将继续以其沉静而敏锐的观察,扎根乡野,探寻治理之道,与IESR一同,奔赴下一个硕果累累的十年。

李书娟老师在广东千村调查报告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