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ESR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回顾】汪寿阳教授:基于社会计算的几个环境经济管理研究案例

2025-11-07
摘要本次讲座邀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杰出研究员汪寿阳教授担任主讲嘉宾。

10月30日下午,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IESR)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第五期在暨南大学曾宪梓科学馆406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杰出研究员汪寿阳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由IESR院长冯帅章教授主持。

汪寿阳教授演讲

本次活动中,汪寿阳教授做了题为“基于社会计算的几个环境经济管理研究案例:从中国十大菜系的碳排放谈起”的分享,聚焦选题策略与案例分析。

汪寿阳教授重点介绍了八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第一个案例中,他聚焦于中国十大菜系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全球超过37%的碳排放与饮食活动密切相关,而不同菜系在烹饪方式、食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其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这一研究视角独辟蹊径,为碳排放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第二个案例关注比特币挖矿与中国碳排放的关联。汪教授指出,比特币挖矿所依赖的巨型计算机能耗极高,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该研究因其重要性与前瞻性,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与政策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在第三个案例中,汪教授探讨了区域贸易协定对区域碳排放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RCEP的实施在短期内可能会因制造业需求的快速增加而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但从长期来看,其综合影响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评估。

第四个案例聚焦于1.5度温升限制目标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影响。汪教授团队通过分析各国相关模型,开展了系统的国别比较分析,为全球气候谈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第五个案例从清洁能源的视角出发,研究光伏产业对中国减贫事业的重要作用。

第六个案例是全球首篇针对公海碳排放问题的研究,聚焦海洋运输与公海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第七个案例探讨2060年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技术路线图的可行性。通过开展系统的资源量化分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与技术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八个案例分析了产能向印度转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从短期来看,产能转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内的碳排放,但印度在生产效率与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相对较低,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因此,需要从全球尺度出发,全面评估产能转移的环境影响,这一研究也促使我们对中国当前的产能转移策略进行深入反思与优化调整。

讲座现场

汪寿阳教授特别强调了研究选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和青年研究者选择那些特别重要的,特别有趣的,并且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活动现场,师生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