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ESR院庆十周年科研成果回顾】十年深耕结硕果,智启未来向新行

2025-11-04
摘要IESR院庆十周年科研成果回顾


2015-2025,IESR从零起步,已走过十载光阴。面对十年大考,我们交出了怎么样的答卷?

1. 论文突破:量质齐升,成果斐然

截至2025年9月底,IESR全职教师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或已被正式接受发表论文245篇,其中SSCI 198篇,SCI 32篇,CSSCI 37篇。英文论文205篇,国际论文发表占比高达83.7%。这极大提升了暨南大学经济学科国际论文发表数量的增长速度。

论文发表的质量同样迎来新突破,研究院多篇论文先后发表或被正式接受发表于American Economic Review、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PNAS、《经济研究》等国内外经济学权威期刊。经统计,研究院在英文A类期刊共发表文章37篇,英文A-类发表文章63篇,中文A类发表文章17篇,A类及A-类发表占比47.8%,全职教师人均在A类及A-类期刊发表论文3.5篇,充分体现了研究院教师高水平的研究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继2020年我院教师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论文,实现暨南大学经济学科本土原创文章在世界经济学五大顶级期刊突破以来,陈思宇副教授的论文“Digital Distractions with Peer Influence: The Impact of Mobile App Usage on Academic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近日再被五大顶级期刊之一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接受发表。

IESR成立十年以来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统计如下:

研究成果屡获殊荣:冯帅章教授的合作论文“Misclassification Errors and the Underestimation of the US Unemployment Rate ”获得第七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李书娟副教授的合作论文“不利冲击下经济增长恢复的经验——基于中国经济目标管理实践”与蔡澍教授的独作论文“Migration under Liquidity Constraints: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Credit Access in China”分别获得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史炜教授、邱筠副教授的合作论文“Impac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 China”获得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21年度Kuznets Prize最佳论文奖。

2.课题创新:立项破百,质量标杆

IESR始终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持续完善科研管理服务及激励机制,坚持论文与项目“两手一起抓”,最大程度给予科研项目申报支持。近年来科研项目申报与立项屡获佳绩,截至2025年9月底,IESR共获批纵向项目106项,经费总额2623万元,人均经费79.4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占比50%,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18项、国家自科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9项、国家自科基金外国优秀青年学者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外国青年学者项目2项等。

获得立项之后,IESR的教师们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每一项课题,成果得到多方肯定:自2019年研究院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结项以来,共15项国家自科项目顺利结项,其中12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结题绩效评估中获评“优”,评优占比80%,充分体现了研究院教师项目完成的整体质量之高。

研究院充分利用学科和师资团队优势承接民政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卫健委、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等各级各类横向项目共55项,总金额921.2万元。其中,我院冯帅章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受广东省民政部委托所完成的政策报告《广东省婚俗文化及婚姻改革研究》荣获民政部2020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一等奖。

3.学科引领:名列前茅,勇创一流

随着IESR国际高水平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暨南大学经济学科在各类经济学机构的排名开始崭露头角、稳中带升。

以荷兰蒂尔堡大学“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Tilburg University Economics Ranking)为例,暨南大学于2016年首次上榜以来,表现亮眼,6次跻身全国前十,始终稳居广东省榜首。在2023年度,暨南大学排名再创新高,名列全国第6名,仅次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蒂尔堡大学“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首发于2010年,被认为是目前较为全面、系统评价世界各大学经济学研究质量的排名体系,是美国经济学学会(AEA)推荐的经济学项目排名之一。该排名的数据来源为ISI Web of Knowledge,涉及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学等领域的70本主要国际著名经济学期刊,排名选取的是其中的35本重要权威期刊。

暨南大学2016-2023年度在荷兰蒂尔堡大学“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中的全国排名情况

除了荷兰蒂尔堡大学“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外,IESR助力暨南大学经济学科在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均排进全国前十,位列广东省首位。根据科睿唯安2022年9月发布的ESI最新数据,暨南大学经济学与商学(Economics & Business)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4.学术追求:国际视野,中国关切

累累硕果的取得离不开IESR精心厚植的科研沃土。研究院为青年学者们创造了自由开放、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保持着高质量、高频率的学术交流,创建了独立执行调研工作的社会调查中心用以维护微观数据库,配备有全职、专业、高效的行政团队解决财务、后勤等各类行政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院自主设定考核及职称晋升标准,考评工作以研究质量为导向,破除唯论文数量论。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和落地让科研工作者们得以心无旁骛专注科研工作,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何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论文质量如何衡量?这要回到研究院设立的初心。IESR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顶天立地”的经济学学术和政策研究高地。“顶天”意指具备国际视野,能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大胆在国际舞台发声;“立地”则要具有家国情怀,立足本国现实国情,积极响应国家及广东省的重大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因此,研究院对于科研成果的评定坚持学术贡献、政策贡献、社会贡献等多维度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术研究的科学价值、重要性、研究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

在IESR的政策导向下,研究院涌现出很多兼顾学术质量与社会影响力的好论文。

2020年疫情期间,研究院史炜教授、邱筠副教授与耶鲁大学陈希副教授合作发表了论文“Impac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 China”,研究了我国的防控政策如何遏制了由人口流动产生的疫情扩散,全球劳动组织(Global Labor Organization, GLO)第一时间在其官方网站上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随后《环球时报》、环球网、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媒体也相继报道了该成果,该成果还被外交部引用作为事实回击涉华人权问题的各种谬论。论文得到了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主编Klaus F. Zimmermann教授的高度评价,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并获得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21年度Kuznets Prize最佳论文奖。

IESR论文成果被官方媒体报道

2025年,研究院薛森副教授、马森副教授携手研究院2019级本科生李泽辉、廖浩业、邱俊杰合作完成的论文“Inter-group Contact and National Identity: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and Macau Student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正式在发展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线上发表。这项研究聚焦暨南大学的侨校特色,以混合宿舍为独特切入点,通过三轮纵向追踪调查,系统揭示了港澳与内地学生群体间日常接触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不仅为学术界填补了“群体间接触对国家认同因果影响”的研究空白,更为高校跨群体融合、国家认同培育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实证参考。

薛森、马森携手2019级本科生李泽辉、廖浩业、邱俊杰合作论文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线上发表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经过4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个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的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经济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有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正是IESR的使命所在。

5.交叉赋能:学科融合,经世济民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所依赖的不仅仅是经济学。“我们常说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关注的是像气候变化、收入不平等、人口老龄化等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的研究就是要从遇到的问题出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打破文和理的界限,为我所用。”IESR院长冯帅章教授如是说。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冯帅章教授不仅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而且拥有丰富的跨界研究经验。2016年,冯帅章院长与诺贝尔奖得主、IESR顾问委员会主席James J.Heckman教授合作,启动了在四川的绵竹儿童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追踪项目。该项目具有明显的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与管理学的交叉特点,持续9年,累计收集上万名中小学生及其监护人、教师的追踪数据,并实施了两期干预项目,尤其关注学生人格等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PNA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al and Organiza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s Letters等国际权威期刊。

与此同时,冯帅章教授发起并组织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术研讨会暨政策论坛”也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九届,从随迁及入学政策,到电子产品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从教育公平到心理健康,经济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政府官员、一线教师、社会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着弱势群体子女和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这正是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应有之义。

冯帅章教授发起并组织“流动人口子女学术研讨会暨政策论坛”

在科研育人方面,IESR同样贯彻“交叉融合”的理念,从成立之初的经济学(国际化创新班),到2023年春季学期启动的“新文科经济学拔尖人才计划”,IESR的教学体系始终是“经济+”模式,从经济学原理到计算机科学,从统计学到社会心理学,从课堂到社会实践,研究院致力于培养的是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全面而扎实的科研训练,学生们有兴趣、有信心、更有能力对各个领域的问题开展研究,充分体现在近年来研究院科研育人成果斐然,目前已有20余篇师生合作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权威经济学期刊。

IESR师生合作发表论文列表

十年栉风沐雨,IESR以“顶天立地”之姿,用丰硕的科研成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展望未来,IESR将继续秉承交叉融合的理念,在经济学研究的征途上再启新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