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ESR十周年院庆·同行者说】远见擘画,破局开路:王兵与IESR的初创岁月

2025-10-21
摘要十年树木,新绿成荫。在IESR迎来十周年之际,“同行者说”人物专访系列试图拾取亲历者记忆中那些闪光的片段。本期,我们聚焦于为IESR描绘初始蓝图的人——王兵教授。他曾是研究院筹建的主要推动者,而今,他的讲述将带我们重回那段从构想到落地的岁月,重温智慧、勇气、当担与开拓精神交织的初创时光。【人物名片】王兵,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99年起在暨南大学任教,历任经济学系系主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处长,2020年任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1年调任阳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2024年12月任现职。长期从事经济增长与生产率测度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一、初创擘画者:托起研究院的“第一块砖”回望2015年,IESR的诞生并非偶然。王兵教授将记忆拉回到那个充满机遇的起点。当时,广东省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成为关键。为快速


十年树木,新绿成荫。在IESR迎来十周年之际,“同行者说”人物专访系列试图拾取亲历者记忆中那些闪光的片段。本期,我们聚焦于为IESR描绘初始蓝图的人——王兵教授。他曾是研究院筹建的主要推动者,而今,他的讲述将带我们重回那段从构想到落地的岁月,重温智慧、勇气、当担与开拓精神交织的初创时光。



【人物名片】王兵,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99年起在暨南大学任教,历任经济学系系主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处长,2020年任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1年调任阳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2024年12月任现职。长期从事经济增长与生产率测度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一、初创擘画者:托起研究院的“第一块砖”

回望2015年,IESR的诞生并非偶然。王兵教授将记忆拉回到那个充满机遇的起点。当时,广东省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成为关键。为快速引才,暨南大学积极打造科研平台,研究院成为重要载体。“始有暨南,便有商科。”作为传统优势学科的经济学,自然成为引才的首选领域。

一切的催化剂,是冯帅章教授的加盟。谈起与冯老师的相识,王兵记忆犹新。那时,暨南大学柔性引进了耶鲁大学Mark Rosenzweig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张俊森教授,拟在暨南大学开展微观数据调查项目。在学术交流中,通过经济学院陈安平教授介绍,王兵教授结识了同样关注数据调查的冯帅章教授。2015年3月,时任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系主任的王兵与冯帅章在上海首次会面。“我们第一次见面,之前都是邮件联系,”王兵笑道,“当时主要聊的还是数据调查,谈合作。”

这次会面后,IESR的筹建迎来关键转折。王兵调任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处长后,敏锐意识到,仅仅合作做调查还不够,必须将冯帅章这样的核心人才引进暨南大学。这一想法得到胡军老校长的高度重视,也获得时任经济学院院长刘少波教授的支持。“我跟冯老师说,干脆来我们这儿工作吧!”冯帅章的第一反应是:“我到暨南大学去做什么?”王兵的回应充满诚意与魄力:“您想做什么样有意思的事情?到暨南大学来,我们全力支持,帮您实现!”

这番话打开了新局面。冯帅章提出了超越数据调查的构想——建立一个国际化的人才引进与科研平台。从“经济研究院”到最终定名“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体现了领域拓展的战略远见;从“要人给人,要资金给资金”的承诺,到签约、挂牌、落实场地的高效推进,在作为学校人事部门负责人王兵的积极推动下,为IESR的诞生扫清了体制机制障碍,注入了强大的初生动力。

2015年12月2日,IESR正式成立。王兵清晰记得起步时的“两人三屋”:“冯老师带着卢晶亮老师就来了,当时就给了三间房——中惠楼的105、106、107。”然而在这看似简单的开端背后,是顶层设计上的大手笔:第一年15个进人指标、快速配齐的行政团队、为数据中心寻得800平米独立空间……从场地到人才,从资金到后勤,像“搭积木”一般,为IESR托起了“第一块砖”,让“两人三屋”的雏形,渐渐有了研究院的模样。

2016年9月,王兵与时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走访研究院

二、改革推动者:打造体制创新的“IESR样板” 

一项事业的长远发展,既要紧紧依靠人才这一核心资源,也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在王兵看来,传统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往往囿于“指标限制”,职称评定常陷于名额竞争与人际周旋,既助长功利倾向,也制约学术活力的释放。若IESR要走通国际化道路,就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突破这套“老规矩”。

王兵推动的首项改革,是对“准聘长聘制”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新引进人才入职即聘为助理教授,晋升副教授由学院自主评审、学校予以认可,长聘副教授的评定则全面对接国际标准。他解释道,该体系的核心在于“放权学院、国际接轨、同行评价”——每位申请人的职称晋升,均由一个5人组成的专门评审委员会负责,委员会集体决议后邀请10位海外专家进行学术评价。学校层面仅履行程序性确认,不设名额限制。只要获专家认可,教师即可晋升,不受竞争性指标束缚。

如今,这套机制已实实在在凝聚起一支高水平团队。从十年前仅有冯帅章院长一位教授,发展至今,IESR已拥有33位全职教师,其中教授7位,长聘副教授14位,6位副教授,清晰呈现了教师在研究院内完整、畅通的职业发展路径。

薪酬体系也同步推进创新,采取“小步快跑”的灵活调整策略,持续优化人才激励。IESR的晋升机制不仅在校内成效显著,更成为人社部在暨南大学推动的“为科技人员松绑”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重要示范经验。

对于IESR这样的综合改革示范区,王兵期待“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其意义不仅在于打造个案成功,更在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样本,让教师安心治学,学生健康成长,最终推动大学整体向现代化治理模式迈进。

2020年12月,王兵在研究院五周年院庆暨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发表开幕致辞

三、深切关怀者:玉汝于成,寄语新程

十年回望,IESR已从一个构想茁壮成长为被王兵誉为“有基础、有条件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学重镇”的学术高地。他特别指出研究院在国际合作、顶尖期刊发表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并提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Heckman教授多次到访并与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言谈之间,流露出的是一位见证者的欣慰与自豪——如同看见自己亲手培育的树苗,终成栋梁。

尽管王兵现已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任职,他依然持续关注着IESR的发展动态。这份牵挂,源于他将IESR视为毕生事业的一部分——那是他倾力搭建的平台,也是他改革理念的重要实践。溯源征程,王兵虽然不是IESR的正式成员,却是IESR的“同行者”与当之无愧的“举火人”。他以资源协调的扎实之功、体制创新的前瞻之思,为IESR的启程照亮前路。

峥嵘十载,一砖一瓦,筑就学术高地;锦绣新章,字里行间,开启浩荡新程。在IESR成立十周年之际,王兵送上真挚的祝福与殷切的期望:“祝IESR十周年生日快乐!愿IESR未来培养更多优秀学子,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经济学重镇!”

2025年9月28日,冯帅章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交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