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ESR十周年院庆人物专访】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朱宏佳的十年暨南路

2025-10-21
摘要IESR十周年院庆人物专访——朱宏佳副教授

【人物名片】朱宏佳,现任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于中山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与经济学硕士学位,于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等权威期刊。合作论文获得China Economic Review Best Paper Award 2023。担任CER、JAERE、JEEM、JPopE、JPubE、JRS、Management Science、RSUE、《世界经济》等20余本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


一、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

朱宏佳与IESR的相遇,始于2015年的邂逅。彼时,朱宏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博士后并即将出站,看见了冯帅章院长的招聘启事,这位在劳动经济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正着手组建一个全新的研究机构。作为一名广东人,朱宏佳对暨大是很熟悉的,回到家乡自然是心仪之选,而冯帅章教授在学界的影响力更是强烈吸引着他。怀揣着对学术理想的追求,朱宏佳正式递出了第一份求职简历。

在JNU1906咖啡馆的氤氲香气中,求职面试以一种放松的形式开展着,朱宏佳向冯帅章教授介绍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简历竟成为朱宏佳当年唯一投递的求职材料,在博士后工作结束前便提前锁定了职业生涯下一站的目的地。

朱宏佳回忆道,刚到中惠楼105室的时候连桌子都没有。正是从这片简陋的起点出发,研究院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朱宏佳亲历了几乎每一个重要时刻:从划定办公室区域,到组建首批科研团队;从制定培养方案,到迎来第一届本科生;从指导本科生完成第一篇论文,到见证首批硕士生穿上学位服……这十年间,他与研究院如同并蒂生长的榕树,根系不断延伸,枝叶愈发繁茂。

朱宏佳与2017级本科生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


二、城市与环境间的经济学思考

“城市”与“环境”是朱宏佳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这对理解国家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朱宏佳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我们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过环境问题,一方面为研究提供了素材,另外一方面我的研究也好像为这些问题找到了一点点的答案,这是让人非常兴奋的一点吧,所以非常喜欢这几个领域的研究。”朱宏佳的眼中闪烁着科研人的热忱,这不仅是知识的生产,更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是对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与环境的责任。

朱宏佳还在采访中介绍了自己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即从高频环境监测数据中推断企业的排放行为。研究的起点源自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观察——为什么总是感觉晚上污染比较多?有没有一种可能是部分企业在夜间偷排?在朱宏佳看来,这是一个很难从正面去回答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环保政策来说又特别重要,如果问题存在的话,那证明我们的监管力度可能并不有效覆盖一天中的部分时间,这会对环境治理效果造成一定的伤害。他继而进一步思考,如果这种行为存在的话,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对这种行为产生一定的遏制作用?不定期巡查、接受举报、自动化监测,就这些可能的选项,朱宏佳在文中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发现。

从生活经验到学术问题,从数据挖掘到措施应用,朱宏佳的研究贯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让经济学研究扎根于现实生活,用科学的方法为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寻找答案。

朱宏佳在我院举办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讨会上进行论文汇报

三、从教学一线到管理中枢

研究院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小班化教学与导师制为核心,构建了师生深度互动的育人模式。教师精准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投入更多精力开展个性化指导,通过全程参与“挑战杯”“大创”等竞赛、学生助研岗位及科研训练项目,引导学生从基础科研技能到创新实践能力的进阶提升。此外,教师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兴趣方向开展论文写作,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作为本科教学负责人,朱宏佳将这种育人理念延伸至教学管理的系统化建设中,尤其重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完成“从零到一”的体系构建:通过制定标准化文件,将教学管理、毕业审核、招生、转专业等关键流程固化为规范制度;以“质量第一”为准则,对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作为学校的改革示范区,研究院教学的创新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持续探索。

从“无章可循”到“有制可依”,朱宏佳深知一路走来的艰辛,但研究院十年来在教学体系、国际合作、学术声誉等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艰难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值得。

朱宏佳进行本科教学竞赛展示

四、我们每一天都在共进

这十年于朱宏佳而言,是学术生涯与管理职责交织的成长蜕变期。“青椒”时期,他笃信科研与教学是最重要的,但初创阶段的研究院很多东西有待建立,他又将大量精力投入探索与实践之中。尽管不可避免地挤压了个人科研时间,但看到研究院在规范化、标准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朱宏佳便觉得所有付出都有意义。尽管他自嘲至今仍然很难将科研、教学与行政工作做到真正的平衡,但正是这种多线程的历练,让他对自身的多重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被问及有哪些深感“团队共进”的瞬间,朱宏佳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没有”。“因为这个瞬间太多了,所以直接就连成了一个片段了,连成了一条完整的时间轴,基本上我们每一天都在共进,我们每一天都在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解释道。

朱宏佳和同事们就像肩并肩的战友,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无需多言的默契。

朱宏佳为学子修改简历

如今回望来路,朱宏佳常感慨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椒”也能成为一所研究院从萌芽到成长的见证者。但正是这份不期而遇的缘分,让学术理想与现实土壤完美交融,书写出一段动人的成长故事。

采访尾声,朱宏佳留下真挚的祝福:“愿IESR永远保持活力,成为所有成员最坚实的后盾。”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朱宏佳仍将和研究院的伙伴一起追风赶月、步履不停,正如他所言——“我们每一天都在共进”,朝着那绚烂的远方出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