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ESR十周年院庆人物专访】对话“001号”员工卢晶亮副教授:久久为功,做有温度的研究

2025-10-20
摘要IESR十周年院庆人物专访——卢晶亮副教授

人物名片】卢晶亮,现任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学士(2007年),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2009年)及经济学博士(2014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学术论文发表于《经济学(季刊)》、《财经研究》、《劳动经济研究》、《计量经济学报》、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国内外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7-201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2026)。参与完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省委改革办、广东省委财经办委托课题多项,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澎湃新闻、亚行简报上发表评论文章。


一、十年见证者:始于“两人三屋”的故事

2015年11月底来到暨大,2015年12月2号举行建院成立仪式,2015年12月16号办理入职……十年光阴流转,那些故事开始的关键时间节点,至今仍深深镌刻在这位“001号”员工的心中。回望建院之初的场景,卢晶亮记忆犹新:“当时的研究院是‘两人三屋’,只有我和冯老师,办公室只有105、106、107三间,过来的第一件事是先买家具。”因为缺乏足够的人手,这位“001号”员工还担当了很多行政工作。他回忆起首次接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Heckman教授时的趣事,笑称“海报都是到复印室去盯着打印出来的”,那时候也是卢晶亮第一次学着用财务系统报销机票、住宿费。

十年前的105(上)与107(下)

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零到一,颇有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味道,但令卢晶亮倍感欣慰的是,即便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仍有众多青年才俊选择加入这个新生团队。研究院在创立阶段便展现出鲜明的探索特质:没有现成模式可循,便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中慢慢开路;没有成功经验可鉴,便在试错与突破中逐步成型。正如卢晶亮所言:

“任何一个机构或者学院的发展都不可能跟原来设想的一模一样,研究院的发展过程也是曲折中前进的一个过程。”

从“两人三屋”到如今“五脏俱全”的研究院,这段砥砺前行的历程,既包含着按计划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也收获了许多始料未及的惊喜。

2016年3月,James Heckman教授首次来访IESR

二、现实研究者:学术研究与政策咨询的“双管齐下”

卢晶亮的研究聚焦于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与城市化进程,曾多次为国家统计局、省委财经办、亚洲开发银行等政府部门和机构提供政策咨询。如何平衡把握“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是卢晶亮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其实两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但是要求确实不一样。

学术研究可以聚焦于文献当中非常小的一个问题,把它研究清楚,而且不一定有时间的限制,你可以精雕细琢。那政策实践呢,有时候我们更想知道现在的状况是怎么样的,眼下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应对,在给定现有的约束条件下,什么是可能好的解决方案。卢晶亮解释道。

近年来,他将研究议程进一步向现实问题倾斜,更关注普通民众的真实关切,例如我国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究竟如何?不同部门或群体间的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这看似基础的问题,却因缺乏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劳动者工资统计指标而难以回答。最近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社保缴费水平是否过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评估社保缴费基数的确定是否合理,而社保缴费基数由社会平均工资决定,自然而然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社会平均工资的统计是否准确,是否对全体劳动者都适用。这一现实困境恰恰成为卢晶亮学术研究的切入点,也是学术与政策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

作为一名在城市长大的学者,卢晶亮对农村的认知曾相对有限,在多年参与广东千村调查以及相关政策研究的过程中,让他对农村老年人,尤其是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和养老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农村更为凸显,当体力衰退无法继续劳作时,如何解决生存与养老成为迫切命题。

卢晶亮认为,真正的学术价值不在于政策批示的数量,而在于对某一领域的持续深耕。只有在时间积累中沉淀经验、深化认知,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体系,最终为政策制定提供更扎实的理论支撑。这种“久久为功”的研究理念,以及对“乡村振兴”“人口与就业”“儿童发展”等议题的关注,让卢晶亮主导的研究院智库工作、“广东千村调查”系列报告充满了现实深度与人文温度。

卢晶亮于广东乡村振兴高端论坛进行汇报

三、知识传播者:教学、评论与公共对话图片

一名好的学者在生产知识之外,更需成为知识传播的摆渡人,回应大众的知识诉求。但要做好知识的公共服务,搭建起专业知识和大众之间的有效桥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教学上,卢晶亮多年从事研究生教学,并在今年开启本科教学,用通俗语言解释复杂问题是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当然,卢晶亮还将知识传播的边界拓展至课堂外更广阔的公共领域。

美国学者艾伦·克鲁格(Alan B. Krueger)的《摇滚吧,经济学》以摇滚乐为棱镜,将经济学原理拆解为生动的文化叙事,颠覆了公众对经济学高冷抽象的刻板印象。受此书影响,卢晶亮敏锐地捕捉到大众文化与经济学思维的内在共鸣,在新闻媒体发表如《透过音乐窥探经济生活》之类的评论推介文章,对书中精华内容作简要介绍,认为流行音乐与经济学一样都是在“讲故事”,而我们也可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音乐产业中的诸多现象。在象牙塔外,借助这些面向公众的“轻写作”,卢晶亮希望让大家知道经济学不是沉闷的科学,不全是复杂的经济模型与枯燥的数据分析,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可以去透视我们生活当中很多普通的现象,愿更多读者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经济学的无穷魅力。这种将经济学思维融入日常认知的实践,正是对知识公共服务最生动的诠释。

2018年11月,卢晶亮与Alan Krueger教授于广州合影

四、未来展望者:有期待,但不去预想太多

历经十年,IESR取得了不少成果,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民政政策研究渐入佳境。而卢晶亮十一年的职业生涯中,有十年都在这片热土上耕耘,他的成长史也是IESR发展历程的鲜活注脚。

谈及未来,卢晶亮如是说:“我希望IESR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坚持长期主义,做出更好的学术研究,在政策研究方面也能够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希望IESR能坚守轻松平等的学术环境、国际视野与民生关怀的融合、对学生用心的培养。”

2015年12月2日,研究院揭牌仪式

与此同时,卢晶亮表示“不想预测我们未来的发展会怎样”,这恰恰折射了IESR最珍贵的冒险基因与实干精神:在学术研究的无人区,在政策讨论的深水区,始终保持着向未知进发的勇气,而这种精神,正是IESR走向下一个十年的核心动力。未来不设限,孕育着更多可能,那就让我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