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ESR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回顾】北京大学张丹丹教授谈制造业零工的同伴效应

2025-10-20
摘要本次活动中,张丹丹教授分享了题为“Quitting Behavior of Chinese Gig Manufacturing Workers: Virtual and Offline Peer Effects”的最新研究。

10月13日上午,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IESR)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第三期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中惠楼323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丹丹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由IESR薛森副教授主持。

张丹丹教授演讲

本次活动中,张丹丹教授分享了题为“Quitting Behavior of Chinese Gig Manufacturing Workers: Virtual and Offline Peer Effects”的最新研究,研究对象为短期从事3C制造行业的零工群体。3C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主要由低技能劳动者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这类工作几乎无需培训。此外,零工通常未签劳动合同,缺乏五险一金保障,随机的通过劳务中介(多为女性形象的“worker coaches”)加入相应的微信群,进而与工厂对接,接受派遣工作或日结工作。这种工作性质使得零工能够自由进出市场。

张丹丹教授从零工的退出行为出发,通过周薪薪平台2021-2024年的微观数据,探讨这种行为是否会受到同伴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研究主要关注线上(virtual)同伴效应,即零工是否因微信群中同伴的退出而选择退出;以及线下(offline)同伴效应,即零工是否因同一实际工作中同伴的退出而决定退出。

在研究中,张丹丹教授强调了同类性(homophily)和反射问题(reflection problem)可能导致的因果识别问题。在实际回归过程中,她控制了多维固定效应,并采用基于两层关系的工具变量(IV)来控制内生性。

通过该研究,张丹丹教授指出同一天线上(virtual)同伴的退出行为会导致个人退出行为增加0.73个百分点;以及同一天线下(offline)同伴的退出行为会导致个人退出行为增加2.6个百分点。

最后张丹丹教授通过异质性分析指出,女性和有经验的同伴退出行为会引发更大的同伴效应。活动现场,多位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针对研究内容的相关问题,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