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ESR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回顾】厦门大学方颖教授:人工智能与企业创新模式变革

2025-10-13
摘要9月27日上午,IESR 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第二期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中惠楼323室顺利举办。

9月27日上午,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IESR)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第二期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中惠楼323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厦门大学副校长、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特聘教授方颖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由IESR院长冯帅章教授主持。

方颖教授演讲

方颖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与企业创新模式变革”的分享中,系统阐述了中国上市企业“人工智能+”创新的动因与模式差异。该研究直面当前学界缺乏系统理论框架与大规模实证的现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研究核心是创新性的“人工智能+”创新识别方法:结合IPC分类与微调大语言模型,分别判定专利的人工智能技术成分及其与主营业务的融合程度。基于此,研究团队利用文本与招聘大数据,构建了技术位置、人工智能投入等关键指标,从技术距离、企业规模、融资约束及产业链溢出等多维度展开实证检验。

对2015-2022年沪深A股公司的分析发现,尽管传统创新仍占主导,但向人工智能转型的趋势显著,其中服务业渗透率最高,这对该行业的商业模式与就业结构影响深远。理论层面,研究提出了一个以“融合上限”为核心的分析框架,指出“人工智能+”创新数量由业务与人工智能的基准契合度,以及受企业规模、扩展成本和已有采用量影响的融合上限扩展共同决定。实证结果有力支撑了理论:技术临近度的提升能带动“人工智能+主业”创新的增长;企业人工智能投入强度也显著提升了其融合创新上限。同时,企业规模与人工智能专利正相关,融资约束则呈负相关,在产业链存在显著的向上溢出效应。

最后,方颖教授介绍其团队开发的基于专用大语言模型的专利分类工具,不仅能精准识别“人工智能+”创新,更为研究金融科技、绿色转型等议题提供了强大支持,有力揭示了企业创新中的“黑箱”。本次精彩的分享引发了现场热烈反响。


讲座现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