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hua Angrist教授来访暨南大学,于国际会议厅开展了题为“Intentions are Good but Instrumental Variables is Better: Rescuing Real-World Randomized Trials”的公开讲座。本次活动系“诺奖大师暨南行”系列活动,由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IESR)、人口流动与劳动经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联合主办,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和研究人员现场聆听,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讲座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与Angrist教授进行了会谈,围绕国际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暨南大学校长邢锋院士与Joshua Angrist教授
讲座现场
01开场致辞
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出席讲座并致辞。他代表暨南大学向Joshua Angrist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暨南大学及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他对本次讲座和交流活动寄予厚望,期待广大师生能够从中受益,并表达对讲座顺利举办的祝福。
顾乃华副校长致辞
接着,IESR院长冯帅章教授对Joshua Angrist教授进行介绍并对双方的合作进行了回顾。Joshua Angrist教授为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目前是麻省理工学院福特经济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蓝图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兼主任,他致力于开发创新的计量经济学工具进行因果分析,著有计量经济学等相关著作。Joshua Angrist教授曾于2019年6月受邀于暨南大学进行短期授课。
冯帅章院长主持
02主题讲座
本次讲座中,Joshua Angrist教授指出真实世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在执行过程中常常面临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的受试者接受了治疗,而部分治疗组的受试者却未接受治疗。意向性分析(ITT)由于忽略了这种不依从性,往往会低估真实的治疗效果。相比之下,工具变量(IV)方法能更好地处理不依从性问题,产生更加稳定的估计结果。Joshua Angrist教授通过ISCHEMIA试验和癌症筛查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随机分配来估计依从者(Compliers)的局部平均治疗效应(LATE)。工具变量方法需要满足三个核心假设:相关性假设、单调性假设和排他性假设。具体而言,LATE等于意向性治疗效应(ITT)估计值除以依从率。Joshua Angrist教授的研究表明,工具变量方法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能够在面对不依从性挑战时获得更准确的治疗效果估计。
Angrist教授发表演讲
03交流环节
讲座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Joshua Angrist教授始终保持着热情,耐心地结合经典案例与前沿研究进行答疑,独特的见解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同学现场提问
直到讲座结束,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热情地簇拥在Joshua Angrist教授身边请教,并进行签名和合影。教授始终面带微笑,耐心满足同学的请求,与大家亲切交谈。
Angrist教授进行签名
04深度对话
除了进行公开演讲,Joshua Angrist教授还与冯帅章院长进行深度对话交流。他高度评价了IESR十年来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并为IESR未来发展提出宝贵建议。Angrist教授表示:“我很高兴看到IESR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希望IESR能够继续保持与世界的互动与联系,拒绝向内转的诱惑,致力于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坚持国际高水平学术标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对话现场
在谈及教育政策研究时,Angrist教授强调,IESR应站在客观立场上,运用科学方法和微观数据参与如学校质量评估等关键政策议题的讨论。他鼓励IESR通过媒体传播、学术会议等多种渠道积极发声,扩大研究成果对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影响。
而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博士教育的扩张趋势,Angrist教授指出,博士学位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能力。他建议学生在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前,应更加务实地评估自身需求与职业规划。同时,他也建议高校加强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术与非学术路径的发展前景。
在交流过程中,Angrist教授还多次提及对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深刻印象。他表示,中国实现的巨大进步令人钦佩,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样本与视角。
06结语展望
本次活动不仅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也深化了IESR与国际顶尖学者的交流合作。未来,IESR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推动高质量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搭建中国经验与全球理论之间桥梁,为更具前瞻性与影响力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