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ESR联合智联招聘发布2024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新型灵活就业需求规模占比持续扩大

2025-04-16
摘要新型灵活就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正逐步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者按:

伴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由现代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驱动的新型灵活就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就业形态,对于稳定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和智联招聘基于2019-2024年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联合发布《2024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本报告在《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基础上,对工种类型和数据挖掘模型进行了优化更新,全面分析了新型灵活就业的最新趋势和供需特征。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将新型灵活就业划分为基于云端和基于位置两大类,为深入理解这一新就业形态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

报告发现,新型灵活就业的供需规模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份额呈扩大趋势。从需求端来看,新型灵活就业具有明显的地域结构差异,不同类型的职位能力要求和薪资提供水平各异。从供给端来看,女性、年轻人和高学历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男性、中年人和低学历人群更青睐于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求职者工作经历多样但稳定性较低,期望薪资以中等收入为主。总体而言,本报告认为新型灵活就业已经成为传统就业的重要补充,如何规范和引导新型灵活就业的发展,是数字经济时代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

此外,中新经纬、中国青年报、China Daily、广州日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报告发现。

以下为报告原文:

核心发现

新型灵活就业供需规模趋势

  • 新型灵活就业的需求规模占比持续扩大

  •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规模占比波动上升

新型灵活就业需求端特征

  • 新一线城市的新型灵活就业招聘需求旺盛

  • 网约车、配送等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对求职者的学历和经验要求更低

  • 网约车、配送等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可能提供的薪酬更高

新型灵活就业供给端特征

  • 女性、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更想寻找知识服务等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

  • 男性、中年人和低学历人群更想寻找网约车等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

  •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多样化,但稳定性需关注

01背景介绍

新型灵活就业:扩宽就业渠道的重要“蓄水池”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型灵活就业形态,这种就业方式正逐渐成为扩宽就业渠道的重要“蓄水池”。与传统就业形态不同,新型灵活就业主要由现代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驱动,具有雇佣关系灵活、工作自主权高、进入门槛低等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算法的迅速发展,以及新一代求职者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新型灵活就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灵活就业人口达到2亿,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7%。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国务院于2024年9月出台了《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2,这是新时代以来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促就业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强调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福利,进一步扩大新型灵活就业规模。

总的来说,新型灵活就业作为数字经济的产物,不仅为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和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型灵活就业必将在我国就业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概念界定

本报告中的新型灵活就业是指由数字经济发展所驱动,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新型就业形式,新型灵活就业在劳动时间、工作场所、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等方面都与传统灵活就业有显著区别。依据工作任务执行对特定地理位置的依赖程度这一工作属性差异,本报告进一步对新型灵活就业进行了划分。第一类是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这种就业类型通常要求空间邻近性和时间同步性来提供即时的当面服务,就业者需要在特定的物理位置执行工作任务,其服务对象是当地的服务需求者。这类工作通常偏向于体力劳动,例如外卖配送、同城即时配送、家政保洁以及网约车等。第二类是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这种就业类型理论上可以面向全世界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它们的任务执行过程对特定地理位置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就业者只需凭借必要的信息和相关技能,便可在任何地点通过线上方式接受任务、完成并提交任务等,其服务对象是互联网平台上的所有服务需求者。这种新型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灵活且地理空间分散的大规模劳动力资源,典型的云端平台工作包括在线设计、网店经营以及在线直播等。

本报告使用智联招聘平台的招聘职位数据对新型灵活就业职位进行识别,具体包括七类工种:网约车类、配送类、生活服务类、知识服务类、媒体类、直播类以及网络电商类。其中前三类属于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后四类属于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详细分类和特征如表1所示(冯帅章和万倩,20243)。除此以外的其他招聘职位均被认为是传统就业职位。


识别的具体步骤如下:(1)本报告根据新型灵活就业的特征构建了一个关于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关键词词库。(2)若招聘信息的职位描述或职位名称中至少包含一个上述关键词,便认定该职位为新型灵活就业职位。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本报告基于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对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进行识别。只要申请过新型灵活就业工种的求职者,被标记为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若申请过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工种的求职者,被标记为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若申请过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工种的求职者,被标记为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从未申请过新型灵活就业工种的求职者,被标记为传统就业求职者。

我国新型灵活就业的供需规模占比变化趋势

近年来,新型灵活就业的供需规模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份额持续扩大,反映了就业市场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由于本报告基于新型灵活就业的特征关键词抓取数据,难以全面涵盖所有情况,因此分析招聘端(需求侧)和求职端(供给侧)新型灵活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比的变化趋势,比直接考察其总体占比更有意义。这种分析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新型灵活就业供需双方的动态变化。

(1)新型灵活就业需求规模占比持续扩大

图1展示了利用智联招聘在线职位数据度量的新型灵活就业需求规模在劳动力市场中份额的变化情况。从2019到2024年,我国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规模在劳动力市场的份额呈显著增长态势,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职位数占比从8.4%增至15.2%。具体而言,这一增长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2020-2021年,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增长速度短暂放缓,仅提升0.4个百分点;随后,伴随经济回暖和政策支持,2023-2024年间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职位数占比从12.2%跃升至15.2%。这种攀升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灵活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进程中,企业为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倾向于采用更灵活的用工策略。

(2)新型灵活就业供给规模占比波动上升

图2展示了利用智联招聘投递数据度量的新型灵活就业供给规模在所有求职者中占比的变化情况。总体来看,2019年至2024年我国新型灵活就业的求职者规模在所有求职者中占比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这种波动趋势揭示了新型灵活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具体而言,新型灵活就业的投递人数占比从2019年的35.5%连续下降至2021年的30.6%低点;随后开始回升,2024年达到36.4%的高点。这一趋势变化反映了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初期下降可能源于经济不确定性使求职者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传统就业;而后期回升则得益于经济复苏、数字经济发展和政策支持等因素。未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形态多元化,新型灵活就业有望在我国就业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02我国新型灵活就业需求端的职位特征

本部分将聚焦于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和传统就业职位的对比分析。具体而言,我们将深入探讨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以及传统就业职位在招聘时的地域分布、能力要求和薪资提供水平方面的差异。

招聘职位的地域分布

新一线城市的新型灵活就业招聘需求旺盛

图3展示了2024年新型灵活就业(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职位以及传统就业职位的地域分布。总体来看, 新一线城市在各类就业形式中的招聘需求最旺盛,彰显了其强劲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新一线城市的传统就业、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职位数占比分别为34.6%、41.7%和37.0%,在所有等级城市的招聘需求中均占比最高。尤其在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中,新一线城市4的招聘职位数占比高达41.7%,表明这些城市在网约车、配送、生活服务等服务业领域有巨大需求,可能与其人口规模大、消费能力强、生活节奏快等特点有关。新一线城市的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招聘职位数占比为37.0%,这表明新一线城市在知识服务、媒体、直播、电商等新兴领域同样充满机遇。这种多元化的就业结构,正是新一线城市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一线城市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招聘职位数占比(27.1%)高于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与一线城市人口密度大有关。

招聘职位的能力要求

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学历和经验门槛较低

本报告从学历和经验两个方面探讨了招聘职位的能力要求。图4展示了2024年新型灵活就业(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职位以及传统就业职位的学历要求分布。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在学历门槛上更为包容。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中,分别有86.7%和39.8%的职位对学历不设限制,均高于传统就业职位的26.0%。这反映出新型灵活就业更注重实际技能而非学历背景,为多元化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相比之下,传统就业职位在高等教育学历要求方面比例明显更高。要求本科学历的传统就业职位占26.0%,而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仅为1.9%和18.7%。

新型灵活就业内部的学历要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位置的职位以不限学历为主(86.7%),而基于云端的职位则更多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大专35.4%,本科及以上19.3%)。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基于位置的职位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如网约车、配送等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基于云端的知识服务、媒体类职位则涉及更多的知识密集型任务。

图5展示了2024年新型灵活就业(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职位以及传统就业职位的经验要求分布情况。从职位的经验门槛来看,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进入门槛低于传统就业职位,其中,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进入门槛更低。具体而言,传统就业职位招聘中不限经验的比例为39.6%,而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这一比例分别高达89.3%和50.0%。新型灵活就业内部的经验要求也存在差异。基于云端的职位在1-3年和3-5年经验要求上的占比(分别为33.6%和10.8%)明显高于基于位置的职位(分别为7.2%和2.3%)。

课题组使用智联招聘平台的抽样数据,利用实证模型对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需求特征展开了分析5。研究发现,在实证模型中控制了职位对求职者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招聘企业所有制类型和企业规模,并引入了城市、行业和职业固定效应后,回归结果与本报告一致。具体而言,对劳动者工作经验和学历要求较低的职位,更可能是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相反,对工作经验和学历要求较高的职位,更可能是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在控制更细维度的职业小类固定效应后,以上结论依旧存在。

综上,新型灵活就业为不同能力背景的求职者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为无工作经验、低学历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则兼顾了灵活性和专业性,为高学历人才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招聘职位的薪酬水平

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招聘薪酬较高

图6展示了2024年新型灵活就业(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职位以及传统就业职位的招聘薪酬分布情况。总体而言,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提供的薪酬水平更高,其内部也具有明显的分布差异。传统就业职位主要集中在6001-8000元的薪资区间,占比为24.2%。新型灵活就业中,基于位置的职位在10001-15000元区间的占比高达44.9%,远超传统就业的22.1%和基于云端的24.3%;基于云端的灵活就业招聘薪资则更集中在6001-8000元和10001-15000元区间,分别占24.2%和24.3%。

课题组使用智联招聘的抽样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6,在控制了行业、职业和其他职位特征差异的情况下,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比传统就业职位提供的工资水平仍然显著更高,尤其是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该结果表明同样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工作,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相较于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具有更高的收入溢价。这可能是因为前者对人力资本要求相对较低,而人力资本要求不高的职位提供的工资水平也相对较低,若这些职位依托互联网平台运作时,工作效率会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导致了更高的收入溢价。相反,后者往往对人力资本有较高的要求,这类高人力资本要求的职位原本就伴随着较高的薪资水平,若这些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开始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工作,带来的好处主要是工作灵活性和自由性的增加,而对工资的额外加成作用则比较小。

03我国新型灵活就业供给端的求职者特征

求职者的画像特征

(1)位置型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男性居多,云端型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女性更多

不同就业类型的求职者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图7展示了2024年传统就业求职者和新型灵活就业(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求职者的性别构成。传统就业和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在性别构成上较为相似,均呈现出轻微的男性主导格局。具体而言,传统就业中女性占比为44.7%,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中女性占比为44.6%。相比之下,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则呈现出女性主导的趋势,女性占比达到56.1%,显著高于男性的43.9%。

图8进一步展示了七类新型灵活就业细分工种的性别构成。结果显示,知识服务、网络电商和媒体类等基于云端的技能型工种的求职者以女性居多,这些领域的女性比例均超过55%。新型灵活就业,尤其是基于云端的就业方式,为女性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选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网约车为代表的基于位置的体力型工种则呈现出明显的男性主导特征,男性求职者占比接近90%。

(2)云端型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更吸引年轻求职者

图9展示了2024年新型灵活就业(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求职者和传统就业求职者的年龄构成差异。总体而言,新型灵活就业,尤其是基于云端的形式,对年轻求职者更具吸引力。具体而言,在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21-25岁的占比最高,达到45.2%。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传统就业(32.7%)和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29.3%)。相比之下,在较年长的年龄段中,传统就业和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的求职者占比略高于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

进一步分析图10所示的七类新型灵活就业工种,可以观察到更为细致的年龄分布特征。媒体类、网络电商类、知识服务类和直播类等基于云端的技能型工种求职者中,30岁以下的比例普遍较高,均超过70%。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生活服务类和网约车类等基于位置的体力型工种,30岁以下求职者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也体现了不同年龄群体在就业选择上的偏好差异。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年龄分布的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3)云端型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吸引高学历求职者,位置型职位吸引中低学历求职者

图11展示了2024年新型灵活就业(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求职者和传统就业求职者的学历差异。传统就业职位求职者的学历整体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49%,其中本科占43.4%,研究生占5.6%。在新型灵活就业内部,基于云端和基于位置的求职者在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学历相对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56.2%,其中本科学历求职者占50.9%,远高于基于位置的求职者(38.1%)和传统就业求职者(43.4%)。而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则吸引了更多中低学历求职者,高中或中专学历占比17.7%,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4.4%,均高于其他两类职位。值得注意的是,大专学历在三类职位中的占比相对接近,分别为34.1%(传统就业)、37.3%(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和34.4%(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反映出大专学历群体在各类就业形式中都有较好的适应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教育背景劳动力在技能、知识结构和职业期望上的区别:高学历求职者通常具备更强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更适合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和传统就业职位,他们追求更高收入、更大发展空间和更灵活的工作方式;中低学历求职者倾向选择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因为这类工作入门门槛较低,对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少,且具有灵活性高、兼职机会多等特点,更符合他们的就业需求和生活安排。

求职者的工作稳定性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工作经历多样化,但稳定性需关注

本部分将从不同类型求职者的工作经历数和过去工作经历的平均维持时长两个角度来刻画求职者的工作稳定性。图13展示了2024年传统就业与新型灵活就业(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求职者在工作经历数量上的差异。传统就业求职者的工作稳定性较强,拥有1份工作经历的传统就业求职者数量占比为50.5%,而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者求职者的占比分别为46.1%和42.1%。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工作流动性更大,在拥有2份及以上工作经历的求职者中,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占比均高于传统就业求职者。特别是在拥有5份及以上工作经历的比例上,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达到9.1%,基于位置的为7.9%,而传统就业求职者仅为6.7%。这一差异反映了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拥有更丰富多样的工作经历,表现出较高的市场流动性和适应性。这可能源于新型灵活就业的特点,如工作时间灵活、准入门槛低、平台多样化等,使求职者更易尝试不同职位,这也反映出新型灵活就业在工作稳定性方面可能面临挑战。


图14展示了2024年传统就业求职者与新型灵活就业(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求职者的过去工作经历平均维持时长7。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短期工作倾向。有26.5%的此类求职者过去工作经历的平均维持时长不足12个月,高于其他两类求职者。同时,仅有7.7%的此类求职者工作经历超过60个月,远低于传统就业(12.4%)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13.2%)求职者。这反映出基于位置的灵活就业职位具有较低的门槛和较高的流动性,更容易吸引短期工作经历的求职者。相比之下,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工作稳定性与传统就业求职者较为接近。两者在各个工作时长区间的分布相似,尤其是在24个月以上的长期工作经历方面。这表明基于云端的灵活就业职位对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有一定要求,因此吸引了更多具有稳定工作背景的求职者。

04总结

新型灵活就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正逐步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将新型灵活就业划分为基于云端和基于位置两大类,从供需两端对新型灵活就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

从需求端来看,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呈现出区域集中化、门槛多元化和薪资优势的特点。新一线城市是新型灵活就业的主要聚集地;基于位置的职位门槛较低而薪资较高,基于云端的职位则对能力要求较高。从供给端来看,新型灵活就业吸引了多元化的求职群体。基于位置的职位吸引了更多中低学历、男性求职者;基于云端的职位则更受年轻、高学历和女性求职者青睐。同时,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工作稳定性需关注。

为促进新型灵活就业的健康发展,应多管齐下: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灵活就业者权益;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提升灵活就业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型灵活就业有望在促进就业、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4/indexch.htm

2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9/content_6976469.htm

3冯帅章,万倩.平台就业的分类与特征:来自互联网招聘大数据的证据[J].劳动经济研究, 2024, 12(05): 13-34.

4新一线城市包括成都、苏州、南京、杭州、重庆、武汉、西安、长沙、天津、郑州、东莞、无锡、宁波、青岛、合肥。

5冯帅章,万倩.平台就业的分类与特征:来自互联网招聘大数据的证据[J].劳动经济研究,2024,12(05):13-34.

6冯帅章,万倩.平台就业的分类与特征:来自互联网招聘大数据的证据[J].劳动经济研究,2024,12(05):13-34.

7过去工作经历平均维持时长这一指标以月为单位,计算了求职者过去工作经历的平均持续月数。


原文发表于“智联研究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