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暨南论道”公开讲座系列第65讲:复旦大学李楠教授:传统社会地区土地市场形成与地权交易:以清代土默特地区为例

2024-11-20
摘要李楠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长期经济增长与发展、历史经济分析、历史计量方法与应用、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品金融等。

11月11日下午,我院“暨南论道”第65期公开系列讲座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教授李楠担任主讲嘉宾。李楠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长期经济增长与发展、历史经济分析、历史计量方法与应用、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品金融等。他先后在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历史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多项。本次讲座由我院长聘副教授刘丛主持。


李楠教授

在本次讲座中,李楠教授围绕“传统社会地区土地市场形成与地权交易:以清代土默特地区为例”这一主题,介绍了他与合作者基于新挖掘的清代土默特地区契约文书的研究。该研究通过细致解读清代土默特地区两百余年的土地交易文书,刻画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交易方式、选择因素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尽管在经济史中,针对土地交易文书的研究十分重要,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中原核心区的土地交易和经营行为,对边疆地区的讨论较为缺乏,也较少涉及土地市场形成的动态过程及契约设计的复杂性,尤其是忽略了土地市场、地权交易方式与契约机制设计间的相互作用。李楠教授的研究通过分析移民社会的特点、追溯了土地市场的产生于发展,深入分析了土地市场形成和演变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李楠教授的研究发现,随着土地开垦和中原移民的增加,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土默特地区经历了土地市场的从无到有,土地交易从“酒肉邀问”的口头约定演进为正式的契约交易,也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地权交易方式。与中原交易不同,土默特地区主要使用合同约,体现了移民社会中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李楠教授的研究还发现,土默特地区对押租的使用非常普遍,这可能源于边疆地区移民社会对稳定收益的需求,以及可以作为蒙族地主挑选优质佃农的机制。研究通过建立金氏家族同一土地的百年契约链条发现,土地市场的规模随时间扩大,交易方式逐步多样化,交易要素增加,契约的机制设计也愈加复杂。最后,李楠教授认为,契约的逐步规范和复杂促进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升了整体的经济福利;但是,当地的普通蒙民并未享受到这一好处,从而带来了蒙民的贫困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要素禀赋(如土地、劳动力)及制度约束的变化对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地权交易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讲座现场

在讲座中,李楠教授强调了将发展经济学视角与历史细节结合的重要性,分享了如何深入挖掘和解读新材料,并与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