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博士offer获得者仲政:在IESR的收获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2024-05-20
摘要仲政,我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即将进入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博士项目(经济方向)。

【人物名片】仲政,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即将进入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博士项目(经济方向)。在今年的申请季中,他同时收到多伦多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南加州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圣母大学等经济学博士项目以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马里兰大学等农业经济学博士项目offer。

“偶然遇见,“发现对经济学的热爱”

仲政本科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专业,大三时,他无意间被同学拉入一个项目小组,探究中美贸易冲击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我其他学院的朋友组队参加比赛,刚好缺一个进行数据分析的,就找到了我。”正是这次“无心插柳”,回应了仲政心中关照现实的种子,他就此与经济学结下缘分,“我发现通过统计学的一些方法,去处理数据、识别数据中体现的一些趋势,然后去回答现实中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思路很符合我的兴趣。统计学更偏向于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结合比较少,这也是让我发现自己对经济学的热爱的一个契机。”

彼时,正是大三的他正准备参加语言考试,历时三年的新冠疫情却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大三下学期的时候语言成绩一直没办法预约考试场地,所以当时一直沉浸在焦虑之中,想着要是赶不上出成绩怎么办。之后突然得知自己可以保研,也是一个意外的机会。”为了降低风险,仲政决定将目标转向国内院校升学。仲政本科为统计学专业,对国内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情况了解较少,便决定向学院老师咨询,“当时老师给我推荐了IESR,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学院,在官网查询了师资力量、学生培养的情况之后,我觉得特别符合我的心意。”本就以申请国外院校博士项目为最终目标的仲政,在了解IESR的师资与硕士项目特色后,更觉“正中下怀”,“当时就决定要尝试申请一下IESR的夏令营。”

仲政在IESR硕士生workshop上进行论文汇报

“IESR夏令营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跟经济学不同方向和领域的老师交流。”对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仲政来说,广泛接触不同方向的老师,意味着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投石问路”,“因为我本身是跨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都没有特别多了解,通过夏令营的讲座,我可以走近经济学不同领域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在讲座后去和各位老师交流,了解老师带学生的模式。”仲政认为,IESR夏令营一系列高质量讲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上会议无法参观校园的遗憾,也为他拨开了萦绕心间的云雾。“我在了解IESR的各位老师之后,觉得蔡澍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我的研究兴趣非常契合,都是劳动经济学方向。”顺利通过夏令营考核的仲政,在2021年9月,从“东方明珠”来到“南国”广州,成为了IESR的硕士新生。

“业精于勤,从经济学“小白”到顶级期刊作者

“除了上课就是科研”,短短一句话,概括了仲政的研究生三年。“我特别喜欢蔡澍老师和我的相处方式。”正如在选择导师时十分看重个人研究兴趣一般,在决定要为之努力三年的论文选题时,仲政也希望自己能拥有比较高的自由度,“蔡澍老师一开始就让我去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而不是他直接给我定好题目,我是特别喜欢这种方式的,这不仅能让我找到自己的方向,也很锻炼一个人独立研究的能力。你要去构思这个选题,去证明这个选题为什么重要,去思考它对现实的意义和贡献在哪里,这个思考的过程对于一个研究新手来说是很有价值的锻炼。”确定选题后,仲政与导师每周碰面,汇报研究进度,不断对论文进行打磨,“有时候我有些懈怠了,蔡澍老师也会及时提醒我,有时候数据跑出来结果不好,老师也会鼓励我,给到我一些解决方案,给我指明一些方向,让我不至于一个人陷在困难里面胡思乱想。他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导师,和蔡澍老师的交流常常给我拨云见雾的感觉。”

仲政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CAERE学术年会进行论文汇报

对于未来的规划,仲政始终目标明确,从入学起,他便开始留心身边的机会。当在班群内看到IESR崔潇濛老师正在招聘助研的通知时,即使从未接触过环境经济学,研一的仲政仍然坚定地选择了报名,“和崔潇濛老师的合作相当顺利,我们每周都会碰面至少一次,有时甚至会碰面两次,这次助研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真正地入门了环境经济学,我在此之前是完全不了解的。”从处理数据的简单工作,到着手跟进具体项目,仲政在与崔潇濛老师的合作中,不断充盈自身,逐渐走出环境经济学的“新手村”。今年年初仲政与崔潇濛老师的合作论文“Climate change, cropland adjustments, and food security: Evidence from China”发表于发展经济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这段研究经历对我的整个研究兴趣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相当于是对我的一次启蒙,也是有了这段研究经历,我才会想到要去找国外的老师合作,继续在环境经济学领域深耕下去。”

“一封邮件,选中海外“云”导师

“我一直有申请国外博士项目的意向,也是在不断的了解中得知,经济学专业申请博士项目需要一个比较强有力的推荐人,在咨询过IESR的老师之后,他们建议我可以去试着接触一些国外的教授。”正当仲政苦于没有联系渠道,难以直接联系海外教授时,IESR高频举行的seminar活动给了他启发,“我在学院的公众号上翻看往期举行过的seminar列表,发现Eric Zou老师来过我们学院做这个演讲,他做的方向也是我很感兴趣的环境经济学,我就试着给他发了邮件,附上了我的简历,询问他有没有助研的需求。”幸运的是,仲政很快收到了回音,成为项目组的一员。这次看似顺利的联系,却是由无数“弱关系”牵线搭桥而来,“首先Eric Zou老师来过我们学院,他已经知道IESR的研究能力,他跟我们的老师也有联系,那么他就会比较信任IESR培养出的学生,比较认可IESR的培养质量。包括我和这位老师刚好是同一个本科学校,我觉得是这些各种各样的联系叠加在一起,促成了这次合作。”

“项目组的老师完全没有因为我是线上助研就区别对待,我们基本都会定期进行线上会议,汇报近期的研究进度。老师们也会对我进行耐心且细致的指导。现在我们也正在一起合作一篇paper。”与海外学者的合作,也让仲政再一次感受到,IESR的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之深,“我觉得我们学院老师的研究模式和海外高校教授的区别很小,我们的老师也基本是海外知名高校博士毕业的,他们研究的习惯及与学生合作的模式都很相似,给了我们很多自由度和锻炼机会。”

去年秋天,趁着Eric Zou老师到IESR参加环境经济学研讨会的机会,仲政与自己的“云端导师”第一次线下见面,当时的他已经处于申请的冲刺阶段,“申请阶段老师也给我了很多帮助,我个人收集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老师本身就在海外工作,对不同高校的情况比我要了解得多。当时老师我的申请材料提供了很多建议并且帮助我进行选校定位,里面一些学院可能不是经济系的,但环境经济学方面做得很好,对我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如果是我自己一个人去收集信息,恐怕就会漏掉这些学校了,也会失去很多机会。”

最后,仲政向31所学校投递了申请,针对未来想要去往海外深造的同学,他也建议大家采取“海投”战术,“经济系的申请有以申请材料为重的传统,大多数海外学校都不需要面试,而是组织一个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核,如果通过了就会给你发offer,这也导致整个经济系的申请变得很‘卷’,大家都会申请二三十所学校。如果未来大家要申请,还是尽量多投一些学校。”

“行至将歇,收获“完全出乎意料”

当收到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确认邮件时,仲政很是惊喜和意外该项目学生由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与经济系联合培养,每年仅发放2、3个offer。“我一开始没想到自己能申请到这所学校,我基本上等于纯大陆出身的背景,既没有去海外交流过,也没有在海外获得硕士学位,在整个申请的池子里应该属于食物链最底端。”仲政半开玩笑地解释,在他看来,最终能拿到心仪的offer,离不开IESR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以及海外教授与目标院校的联系,“一方面Eric Zou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设性建议;另一方面IESR教学质量得到广泛认可,北美很多学校都认可我们IESR培养出来的学生。”回望过去三年,仲政认为IESR之旅的收获“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我没想到老师们会手把手地教我们做科研,我们也有非常多的机会去接触研究,这在国内很多学校都是难以实现的。另外,IESR的师生比真的很高,老师们都有很多精力和时间来指导我们,整个科研过程的体验也会很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仲政于西安终南山游玩

“充实而忙碌”,这是仲政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简单而凝练的概括,往返于教学楼与图书馆的他,时而也会有些遗憾,自己没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广州这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但如果不是各种各样的研究充斥了我的生活,可能也没办法取得这么令我满意的结果,想要平衡还是比较难。”即将去往异国开启新旅程之际,仲政对三位在研究生阶段引领自己的老师充满感激,“蔡澍老师教会我怎样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找到一个真正对社会有价值的选题,如何去识别和选用数据,让选题真正落地。崔潇濛老师系统性的训练让我知道了怎样的研究是好的研究,怎样科学地进行数据管理和处理,也带我真正入门了环境经济学。Eric Zou老师则帮助我加深对环境经济学的理解并架起了和国际一线研究接轨的桥梁。”

对仲政而言,留在国内读研虽与自己最开始的计划有些冲突,但途中的体验、最后的收获却令他倍感“不虚此行”,他也将带着三年的回忆,踏上航班,在另一片大陆开启新的研究旅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