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硕阶段就发国际知名经济学期刊,他们怎么做到的?

2024-04-15
摘要本文特别邀请了仲政、胡兰玥和廖浩业三位同学接受采访分享自己在读期间与我院教师合作发表论文的经历和感想。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需要有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也意味着新生代人才培养需要接轨国际,使其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进行国际沟通的能力。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IESR)2015年成立之初,便锚定培养经济学精英人才的育人目标,多年发展中延揽海外高层次人才,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科研实力,熟悉世界一流经济系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逐步探索形成以国际化交流平台、全英小班教学和本科生导师制为特色的IESR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学术育人环境中,IESR师生学术研究成果显著,至今在国内外经济学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已被正式接收发表论文数量突破200篇,其中国际论文发表占比高达82%。这一成绩充分彰显了IESR在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实力。这些论文中不乏IESR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涵盖城市消费力、农业气候、高等教育、疫情影响等多个热门话题。

本期“学子风采”特别邀请了IESR仲政、胡兰玥和廖浩业三位同学接受采访,他们分别分享了自己在读期间与IESR教师合作发表论文的经历和感想。从中,我们得以一窥IESR师生共同探索学术科研的历程,为有志于经济学学术研究的学子提供有益启示与实践参考。

 【人物名片 

仲   政

◆IESR 2021级硕士研究生 已被密西根大学罗斯商学院全奖博士项目录取

◆与崔潇濛副教授的合作论文发表在发展经济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论文题目为“Climate Change, Cropland Adjustments, and Food Security: Evidence from China”、

胡兰玥

◆IESR 2021级本科生

◆与史炜教授的合作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经济学期刊Economics Letters

◆论文题目为“Urban Consumption Dissimilariti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Mobile Big Data in China”

廖浩业

◆IESR 2023届本科毕业生

◆在读期间与马森副教授的合作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经济学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

◆论文题目为“Does School Shutdown Increase Inequality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


从助研开始,从数据开始

数据处理和分析作为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学生提高科研素养,培养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采访伊始,在问及与IESR教师合作发表国际论文的契机时,三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回答了自己是通过参与助研工作开始的,当时在老师的研究项目中主要负责数据搜集、处理和分析的工作。“最初,史炜老师的设想是让我手动搜集网络上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录到表格中。在执行过程中,我摸索发现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爬取方法,这让我高效地完成了研究数据搜集工作。正是这次实践,激发了我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加深了我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还让我有机会展示并提升自己在数据搜集和处理方面的能力,促成了后来史炜老师和我的合作。”胡兰玥回忆道。仲政和廖浩业表示,助研工作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数据和前沿的研究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又分别在“挑战杯”活动和更深层次的研究中进行科研锻炼,提升自己实证分析能力,跟随老师的带领逐步深入,最终共同完成研究。“数据处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参与马森老师的助研工作让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有效地整理和分析数据,还体验了调研的艰辛与乐趣,对于后面做一步的挖掘有很大帮助。”廖浩业回答。

廖浩业(右)与导师马森(左)

针对申请助研,仲政还谈到:“其实,在IESR争取助研机会并不困难。学期初的时候,研究院许多老师都会在学生群里发布助研招募信息,因为师生比例相对较高,所以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去提升能力。当时我按照崔潇濛老师的要求准备了相关材料并递交了申请,如此争取到了一个机会,使我能够紧跟老师步伐,参与到了一次深度的研究合作中。”

导师引路,攻坚克难

每个人的学术旅程都是独一无二的。从入学到发表论文,有的人可能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而有的人则步伐较快。

“对我个人而言,IESR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为我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宝贵支持。在众多国内外高校中,像IESR这样提供高质量本科生导师制的经济学院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这也正是我当初决定从原专业转到IESR的关键因素之一。”胡兰玥认为在科研道路上,得益于IESR的本科生导师制,助研工作促成了师生的双向选择,让她得以在史炜老师的指导下,将“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践,更加坚定自己的学术理想。

据胡兰玥分享,在她投入学术研究之初,史炜老师经常会分享许多论文,其中既有经典之作,也有前沿创新的研究,渐进地拓展了她的学术视野。“这对于我这个学术新手来说,仿佛是一场知识的盛宴,难易结合,让我在研究的起步阶段体会到了科研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史炜老师对于我那些新奇的研究想法和跳脱的思路会给予极大的宽容和耐心,会认真聆听我的想法,并从老师、审稿人、学界等多个角度出发,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我走向正确的学术研究道路。”

胡兰玥回忆合作研究中的困难时,谈到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研究想法中筛选出最适合的研究路径。二是,如何在收到审稿人的反馈后,根据他们的意见对论文进行恰当的修改,以满足出版要求。这两点在导师,同时也是研究合作者史炜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得以解决。在其指导下,她逐渐学会了如何在众多计量方法、回归方法和检验方法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学术界的最新动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以及如何对研究主题进行更好的取舍和深化。面对审稿人的各种意见,她还学习到了如何在保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修改完善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审稿人的再次审阅,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学术建议。“我认为,这对刚刚开始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自己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磨练。”

仲政的研究经历则充分反映了一个好的老师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而这在IESR,绝不仅限于导师,往往导师以外的老师都会不吝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仲政回忆,入学初期便成为了崔潇濛老师的助研,这段经历极大地规范了他的研究习惯。崔潇濛老师强调,在拿到新的数据时,首先要进行深入的描述性统计和数据可视化工作,以揭示数据的时间和空间趋势。助研工作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熟悉各种类型的数据,如调查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这为他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让仲政感到最棘手的时刻是当实证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难以解释,从而导致整个项目进展陷入僵局。这种困境在他和崔潇濛老师合作的论文中,以及在导师蔡澍老师指导下进行的毕业论文中都曾出现过。

崔潇濛老师与新文科拔尖人才计划班学子交流

“最初,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往往会陷入盲目的思考,急于找到答案,但对于我们这些初入研究领域的新手来说,这种方式往往效率低下,甚至可能让我们迷失方向。然而,我逐渐意识到,与老师们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讨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与老师们的深入交流中,我发现,找到具体问题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更为宝贵的是学习老师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严密的逻辑。我开始深入思考,为什么老师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会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和因素联系起来的?其中哪些条件是我之前未曾考虑到的?”

在与老师们的沟通中,仲政明白了耐心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逐步尝试将老师们的思考方式融入到自己的科研逻辑中。“当我面临实证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想要草率结束时,导师蔡澍老师鼓励我保持冷静,深入挖掘问题所在,并耐心地将问题一一列出,与我共同解决。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让我获得了心理上的成长。跟随老师的指导不断学习和实践,我想这样会让我未来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更加独立、高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如何更加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这对于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廖浩业回忆,当时研究中的困难点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数据和条件构建一个有说服力的研究故事。这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所幸的是,马森老师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多次讨论中,两人逐渐梳理了现有的数据和条件,明确了研究的主题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了可能的研究角度和切入点,寻找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通过多次的讨论和修改,廖浩业不断完善研究的逻辑,使论文更加清晰、连贯、有说服力。“因为本科生导师制,才让我有机会与导师交流合作,接触和参与到前沿的研究工作中。这让我在科研和个人发展中少走很多弯路。”

此外,胡兰玥和廖浩业的回答中也补充了其他老师对其学术成长的帮助和支持。如胡兰玥回忆:在大二期间担任邱筠老师的助研时,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刻认识到掌握Stata在经济学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当时邱筠老师分享了许多学习Stata的宝贵素材和资料,促使了她在助研工作之外,还会积极探索各种数据库,努力拓宽数据来源,在开发兴趣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数据分析的实践能力。廖浩业提到,在学术指导以外,导师马森还教会他如何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科研困难,引导了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这些难题,培养其迎难克难的精神。

三位同学都一致认可,IESR的老师们并不会因为未能达成双向选择的关系而有所保留,反而会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指导,即使研究方向不同。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师生环境,为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最佳的熏陶和成长土壤。

冯帅章院长邀请IESR学子共进午餐

IESR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创造学术机会,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长平台。在IESR国际化培养模式下,好的导师不仅能凭借其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和职业规划,还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成人成才。因此IESR十分鼓励学生们珍惜并充分发挥与导师合作研究的机会,以此一展才华,携手共创佳绩。

全英教学,接轨国际

科研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断的努力和深入的思考,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供养人才成长和发展。IESR院长冯帅章教授在设计课程时,指出:“采用全英授课正是国际化培养的基础,能保证学生与国外主流学术界的交流没有障碍。”IESR的所有本科课程坚持英文授课,课程设置、授课模式与考核形式均严格对标国际一流经济学专业,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环境。仲政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全英课程对其学术成长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助研工作所需的能力其实在IESR的学习中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IESR设置的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系统地为我们(学生)构建了经济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知识体系,为我自己在研究中熟练地进行实证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IESR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全英授课模式。从英文教材的使用到英文授课,再到英文汇报,全英授课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提升英语能力的机会。自入学以来,老师还一直鼓励我们广泛阅读各类顶级期刊的英文文献。大量阅读这些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不仅有效提高了我们的英文水平,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研究知识,提升了对学术研究的品味。”

胡兰玥还提到,其在助研工作前在IESR严子中老师的计算机编程课程中,对Python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假期时主动自学了爬虫技术和机器学习等更深入的应用,因此才能在助研工作探索更高效的数据处理方式。考虑到经济学专业编程的实际需求和本科生学情,IESR严子中老师、张毅老师共同编制了《计量经济学编程》课程教材,教材名称为《计量经济学编程——以Python语言为工具》,该教材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Python编程的运用,通过实际经济学数据分析案例和场景模拟,将计量经济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并于2022年获得暨南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教材资助项目立项。如今《计量经济学编程——以Python语言为工具》已正式付梓出版。

严子中老师《计算机编程》课堂

课堂之外,IESR 还致力于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世界各地的一流学者到IESR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和讨论。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1000位来自世界知名高校的学者访问IESR,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Heckman教授更是6次访问IESR,三度与暨南经济学科学子开展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不仅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帮助学生拓宽学术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灵感和创新思维。仲政直言:“我认为IESR对我的科研和个人发展帮助最大的是其自由而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在这里,只要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就有机会与任何一位学者深入探讨学术问题,或者通过助研工作向老师们学习,提升自己的研究技能。IESR的老师们普遍年轻有活力,共同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和同学们能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老师们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种平等的学术交流不仅提高了沟通效率,更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IESR定期举办的各种高质量学术会议也是我学术成长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会议,我得以近距离接触各种学术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丰富自己的学术素养。”

此外,仲政表示,国际学术交流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增强学术自信。“此次合作研究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收获,就是让我有机会在一些大型的学术会议上去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学术上的碰撞和融合,这不仅锻炼了我的演讲和表达能力,还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在IESR的国际化培养中,全英授课和国际学术交流发挥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在广阔的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声,融入国际学术网络,促进中国经济学学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2023年5月James Heckman教授(右五)与IESR学子对面对交流

兴趣浓厚,成长无界

本科或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可能是投身科研事业的起点,可能是漫漫求学路上的节点,可能是个人简历上的亮点。三位接受采访的同学都表示这段科研经历让他们受益匪浅,让其更加深入地理解科研工作,并锻炼实践能力。“从现实层面来看,合作发表论文无疑为我日后的升学和未来从事科研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这份经历让我坚定了继续投身社科领域研究的决心。虽然我一直有攻读博士的想法,但对于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我曾抱有怀疑。从现在看来,这个合作研究的经历于我而言,既是磨练也是鼓励。我相信,无论未来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这段经历始终都会像星星一样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我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胡兰玥如是回答道。仲政认为:“这次经历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全面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并让我深入了解了气候与农业这一研究领域及文献。这段合作研究的经历不仅激发了我对环境经济学的浓厚兴趣,还对我未来选择博士项目的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有志于尝试学术研究的同学,三位受访同学都分别给出了建议。廖浩业认为,学术研究往往是充满挑战和枯燥乏味的,因此要勇敢参与并不断试错,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来迎接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中不断成长。胡兰玥认为科研的出发点是对于生活的观察。“‘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是一句真理。在我看来,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用心体验。只有当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才能够真正深入体味世界的各个角落,观察并理解那些过着不同生活的人们。这种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理解,会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如此,我们才能更有导向性地去丰富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有针对性的学习不仅更加高效,还会使整个科研过程更加快乐和持久。”这也契合了IESR在学生培养上侧重于“经世致用”,要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将经济学探索寓于日常生活。

仲政则为有志于尝试学术研究的同学分享了三点投入科研工作的建议:“一是多观察,多读书。论文最重要的是选题,而我个人认为最好的选题往往来源于生活。随着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加强,我们需要不断拓展自己在其他领域的知识储备,以便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二是多看文献。作为学术研究的入门者,我们都需要通过阅读文献来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并发现现有文献的不足。在阅读文献时,不仅要关注其中的技术细节,还要学习论文的写作技巧,多去揣摩作者对于引言的安排、实证的布局以及论证的逻辑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多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讨论。与人交流讨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还能拓展知识视野,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交流讨论也能提供一定的情绪支持,帮助我们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仲政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CAERE学术年会进行论文汇报

结语

从三位同学的采访回答来看,提升科研能力其实都是从小处、近处和力所能及处开始的,在自身努力和感悟的同时,还需要高水平导师的带领和良好学习环境的支持,以此更快地掌握科研方法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学术环境,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

未来IESR将会在学生培养上继续狠下功夫,积极引进国际化高水平人才以优化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教学教研改革以提升培养质量,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以转化国际学术资源为育人资源,坚持培养既有国际学术视野,又熟悉我国国情,有扎实学术功底的同时还能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持续育新人、育优才作出出新的贡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