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王海润,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IESR)2019级经济学(国际化创新班)学子,已保研至南京大学金融专业硕士项目(金融工程方向)。本科期间,王海润平均绩点为4.34/5,年级排名1/38,入选暨南大学本科优异学生培养计划。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基于无监督机器学习的精准扶贫策略”获得省级立项资助。
一、“一拍即合”的新学院体验
与预想中侃侃而谈的“学霸”形象不同,王海润有些腼腆,对于很多问题的答案也是“顺其自然”的随和。
大一结束,王海润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从光电专业转至IESR,“身边的朋友也还是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觉得理工科就业会好一些。”高考填报志愿时,王海润就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他选择递交转专业申请,弥补录取时被调剂的遗憾,家人也很支持,“那时候有很多想弄懂的问题,比如房价、物价,这些和社会现实相关度比较高的事。”
王海润作为本科生代表在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
进入新学院,王海润的适应期很短,用他的话说“甚至顺利得惊人”,优异的英语水平让他在全英课堂中少了许多理解障碍,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也帮助他更快地上手专业课程,“其实我们大二很多课说到底就是数学课。”高中时,王海润与数学并不对付,“我高中数学不好,所以大一就死磕数学,发现高数和高中的数学不一样,有它自己的技巧,钻研起来也比较顺利。”王海润很自然地融入了这里,对他而言,与其说是努力“适应”新学院,不如说IESR的教学模式正中王海润“下怀”。
二、耕耘学术,良师亦友
即使成绩排名一直保持在专业第一,王海润也有过因为成绩睡不着觉的夜晚,甚至因为与同学打赌,把头发染成了粉色。“我们专业人数比较少嘛,一门课的成绩对排名的影响挺大的,班上很多厉害的同学,其实大家的均分差距都很小。”除了保研,在投递夏令营期间,他也想过换一条赛道,“出国也有准备,我雅思已经考好了,甚至中介都找好了。”
王海润从大二开始筹备“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基于无监督机器学习的精准扶贫策略”项目,这与导师严子中正在钻研的机器学习方向十分契合。“因为我的导师严子中老师就是做计量方向的,他为这个项目的思路搭建作了很多建设性的指导。”提到为何选择“脱贫攻坚”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背景,王海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考虑与整个社会步调适应的”,在这个项目中他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结合高斯混合模型进行贫困识别,并探讨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特征。该项目最后产出了一篇论文成果,并获得了省级大项目立项资助。“可以说,没有子中老师指导我做这个项目,我应该就拿不到这个去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王海润对导师十分感激。
王海润进行大创项目结题答辩
王海润选择严子中老师作为导师的理由也十分简单,“因为学姐学长都很推荐子中老师,说他人好、面善、心慈,对待学生也很温和。”近三年的相处,王海润也在各种细节中,体会到了学长学姐们“倾情安利”的缘由,“我心里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会失眠,子中老师甚至半夜开车来学校看我,还会帮我协调宿舍问题。”
大三时,王海润还参加了康奈尔大学的暑期经济学项目,受制于疫情,只能在线上完成两周的课程学习。“对比下来感觉我们学院的教学模式和国外很接近,和国际比较接轨,所以适应起来难度也不大。”王海润还向我们介绍了项目中的考核制度,“这个课程包括行为经济学、数据分析和公司金融三门课,通过最后的考核并排名前30%可以拿到教授的推荐信,我当时侥幸排在30%的最后一位拿到。”
三、作出选择,迎来转折
成绩优秀、在学术上积累颇深的王海润,没有像他三年前转专业时所期望的那样,坚定地在学术研究这条路上走下去,“做学术与我想象中不太一样,现在越来越多地考虑就业的事了。”也因此,王海润在夏令营报名时,选择了南京大学的金融专硕专业。保研夏令营的投递通常在大三下学期启动,这也是最令王海润焦灼的日子,“每天早上起很早,往返在学院曾宪梓科学馆与中惠楼办公地点盖章,各种手续走下来就快中午了。那个学期也是我们专业课最多最难的学期,时间真的不够用。”
“如果未来想走学术这条路的话,我建议还是尽早自己去体验,毕竟现实和想象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深入了解后仍然坚持选择学术的后辈,王海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想做学术的话,本科期间我觉得最重要的倒不是做项目,而是打基础,教材要学透,了解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怎么用,不仅要了解原理,还要了解操作,自己动手实操。有一定理论基础之后要开始读论文,一周至少三四篇。并且要对中国的主要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地方债、政治锦标赛,最好还要有自己的见解。”
当问起对于本科生活还是否留有遗憾时,王海润仍然是一以贯之地坦然随性,“我自己评价这四年还是比较圆满顺利的,不管是入门这个学科还是继续进修,都没有碰到太大困难。”对于王海润而言,这段自我评价颇高的旅程就要迎来终点,他即将启程南京,在那里继续体验、继续寻找,继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