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思政第一课!听冯帅章院长讲述暨南精神与百年商科

2022-09-07
摘要冯帅章院从“忠信笃敬”“知行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阐述暨南精神。

2022年9月6日上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为同学们带来了本学期思政第一课——暨南精神与百年商科。

冯帅章院长首先播放暨南大学《忠信笃敬》宣传片引入本日的授课主题。《忠信笃敬》的宣传片用了四个暨南历史故事来表现忠信笃敬的精神内涵:郑振铎在上海租界的最后一课体现“忠”的真义,马有恒信守“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发挥暨南精神”的承诺,投入公益、服务澳门,体现“信”的内涵,苏炳添用拼搏精神32岁高龄跑出“9秒83”的成绩,再次突破了黄种人的极限,体现了“笃”的力量,朱川等学生骑行6000多里北上倡导设立教师节的举动,体现了“敬”的精神。荣幸的是这四个主人公中有三位是暨南经济学科校友。

接着,冯帅章院长用以百年商科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生动感人的故事,从“忠信笃敬”“知行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四个方面深度阐述暨南精神。

课程开始前满怀期待的“萌新”

忠信笃敬

冯帅章院长以暨南学堂成立缘起、暨南大学师生在抗战时期“孤岛”办学时的坚守及习近平总书记于暨南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等故事让大家对“忠信笃敬”有了更深的认识。暨南大学历经沧桑、五次播迁、三落三起,但“忠信笃敬”的校训被一代代暨南人所恪守,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暨南精神的灵魂。处于不同时代的暨南人用自身的言行践行着校训的内涵,也扩展着它的外延。于激流中勇担家国使命,于战火中弦歌不辍,暨南精神屹立不倒,这份坚守将暨南大学“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初衷展现得淋漓尽致。

知行和一

冯帅章院长以暨大商科的建立来展现暨南“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他的主持下,新的暨南学校与辛亥革命之前的暨南学堂相比,办学思想更为实际,更加注重根据南洋的实际需要来培养急需人才,这就开启了暨大商科的发展。1921年9月28日,由暨南大学与东南大学合作开班的中国的第一所商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正式开学。到了1923年,因为暨南学校发展很迅速,就在上海的真如镇建立了新校区,并在新校区独自成立了国立暨南商科大学。由此开启了我国创办华侨高等教育的开端。

同学们认真听讲

和而不同

冯帅章院长以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时商科专业设置及经济学科优秀校友的故事讲述“和而不同”让不同文化、思想通过交流碰撞出新的生命力。1958年,暨南大学成功在广州重建。重建后的暨南大学为了提升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水平,走出了一条“和而不同”的路。尤其是商科专业设置问题,考虑到华南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及华侨学生的海外事业基础、家庭背景、毕业后去向等,学校故而开设经济系,各学科专业也结合学校和广东的实际,增加东南亚经济等课程。暨南大学经济学科是全国高校中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最多的高校院系之一,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子汇集在暨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在这里交融,经济学科也采取多元的教学理念进行因材施教,将这些学子培养成为热爱中华文化并能致力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人才。

自强不息

冯帅章以暨南大学在福建建阳办学等艰辛历程阐述“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1941年,暨南大学辗转内迁至福建建阳,面临着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困境,许多教授为迁校呕心沥血,商学院周宪文教授也在其中,成为暨南建阳分校的开拓者,也被称作建阳时期“暨南的大家长”。当时“白天进山,晚上出洞”成为当时暨大师生普遍的生活节律。天亮起床后,同学们带上学习用品开始了“逃亡”之路——进山躲警报。等到下午太阳下山,警报解除后,大家便拖着疲惫的双脚返校,取回衣物,吃过晚餐,迎接老师讲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暨南大学依然坚持办学,师生共患难,坚持学习,体现着暨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始有暨南,便有商科”,百年以来,暨南大学商科累计为境内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经济管理人才五万多人。暨南商科人奋发有为、不畏风险、勇于开拓,集中体现了暨南精神。讲座最后,冯帅章勉励各位同学作为新时代暨南商科人,继续秉承“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兴学强国,奋斗笃行,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同学们交流课程感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