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最前沿经济学的殿堂,趣享最欢乐的学习时光 ——记首届“新文科经济学拔尖人才计划”

2022-06-30
摘要同学们在导师团的引领下,在经济学的殿堂里探索遨游,感受学术前沿的独特魅力。

暨南大学经济学科首届“新文科经济学拔尖人才计划”(以下简称“拔尖人才计划”)第一期于4月开班,6月中旬结课。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同学们在导师团的引领下,在经济学的殿堂里探索遨游,感受学术前沿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入选“拔尖人才计划”的22名大二学生聆听冯帅章院长分享学术经历,跟随史炜老师学习文献阅读方法,在谢斌老师、刘诗濛老师和朱宏佳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常用的微观计量方法,听薄诗雨老师讲解中国数据,并在与薛森、崔潇濛、马森、刘丛、杨仁琨、邹航、李霄阳等多位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中,缓缓推开前沿经济学研究的大门……

图片

“拔尖人才计划”开班仪式师生合影

基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科研能力强的本科生”的创办宗旨,“拔尖人才计划”整合了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经济学院的优秀师资,任课教师均于海外一流院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深耕不同研究领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研究兴趣,而这也是“拔尖人才计划”最具吸引力的优势之一。谈起优秀的导师团队,“拔尖人才计划”的罗静怡同学觉得这对她进行研究很有帮助:“这个班囊括了经济学各个细分研究领域的老师,给予了我们足够的选择机会与探索空间去触碰不同的经济学分支。” 而对于能够得到这些优秀导师的指导,“拔尖人才计划”的韩伟琪同学认为收获颇多:“老师们十分熟悉各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在做些什么,授课时会把最经典以及最新的文献加以引用和讲述。而我们只有了解最前沿的研究后,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打磨技能、汲取知识。”“拔尖人才计划”的吴佳仪同学也对这些优秀的老师赞不绝口:“这学期我有幸认识到十多名优秀的老师。老师们不仅学术经验丰富,讲课极具特色,且带有个人独特魅力。”

图片

谢斌老师授课

“拔尖人才计划”的主管教师刘丛认为,学生如果有志于进行学术研究,尽早接受实证经济学训练、接触大量优秀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按照一般的培养计划,到大三才开始学习计量方法并阅读论文,有志于学术的同学可能会因此错失宝贵的科研机会。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拔尖人才计划”从微观实证研究的常用方法入手,邀请近年来荣获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最佳教学奖的谢斌、刘诗濛、朱宏佳、薄诗雨等诸位优秀教师现场授课,讲授研究方法的思想、实践和应用。为了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效果,在讲授之余以作业形式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及时进行反馈。在经历了读论文的初体验后,罗静怡觉得这十分有帮助:“加入‘拔尖人才计划’后,我对阅读文献的心态由畏惧变为主动,因为导师会引导我们在框架下进行阅读,阅读文献时的速度、潜在的自信度增加了。这除了会增加我的自我判断能力,还帮助我去了解更多的经济学知识,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做研究的兴趣。”巴钰博同学则认为这对她的英文能力提升很大:“在中英双语教学环境下,作业涉及到阅读原汁原味的全英文文献并要求使用英文去完成,这使我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动力也进一步增强。”

图片

刘丛老师授课

“拔尖人才计划”在培养流程上也注重浓缩精炼与系统化培育并重,在第一期夯实研究基础后,预计在第二期由导师们进行分领域授课,同时手把手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罗静怡同学觉得这十分务实且契合需求:“从基本学术规范到计量方法的介绍;从当代中国实证数据,到模型与实证的介绍,再到如何于社会科学中应用经济学方法。这对于学术研究基础薄弱的我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拔尖人才计划’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几乎是一篇论文成型的过程或是关键要点,这是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常规授课之外,“拔尖人才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非常注重打破传统的班级和师生壁垒,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于是乎,如果你在某个周末的午后步入曾宪梓科学馆四楼,那么你可能会被一阵阵欢声笑语所吸引。而当你走进弥漫着这股欢乐气氛的406课室,你就会发现原来是“拔尖人才计划”的师生们在进行午餐会:老师和学生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一同享受这味蕾与思想的盛宴。

图片

冯帅章院长分享科研经历

午餐会和茶话会是“拔尖人才计划”特别设置的环节。这一制度缘于“拔尖人才计划”的班主任冯帅章院长对师生交流的重视。冯帅章院长认为要达到“拔尖人才计划”的预期目标,除了精心安排授课内容,打破师生间的隔阂也十分重要。午餐会和茶话会有别于传统授课,师生们坐在一起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导师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学术理念、学习方法和科研经历,学生也可以了解每一位导师的性格特点及研究方向。对于这一新颖的人才培育模式,“拔尖人才计划”的何兆民同学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这里最大的教学特色是师生间有较强的互动性。在本科课堂中,咨询老师问题的角度仅局限在该学科的知识点上。而通过参与‘拔尖人才计划’,我在下课或者午餐会时,可以自由地向老师探讨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海外和国内读研的区别,以及讨论导师当初求学时是如何寻找导师,如何进行科研工作等等,颇感受益良多。”吴佳仪也表示午餐会的时光让人印象深刻,“我最大的收获是和同学老师们思维的碰撞。午餐会听到同学们侃侃而谈,讲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观点,让人眼前一亮;听到老师们耐心解答和独到见解,引人思考。这种的轻松聊天的形式也是一个知识外溢的过程,能学习到很多东西。”

图片

午餐会师生交流

在“拔尖人才计划”,师生间关系融洽,同学间互相扶持。朱宏佳老师的热情洋溢、刘丛老师的幽默风趣和李霄阳老师的谦逊和气都令同学们印象深刻;在良好的班级氛围里,同学们相互鼓励、取长补短。对于“拔尖人才计划”师生间和同学间互动性强的特点,罗静怡认为这很重要:“在讨论会中可以看到同辈都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了解大家的关注点与问题,这是一件很具有启发性和触动性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与聚力下,会觉得自己‘置身事内’。我对科研最初的空白、陌生,也逐渐转变为安全感、信任感。”吴佳仪也认为“这里对师生互动的重视程度很高,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联系都相比平时专业课来说更加紧密。计划班的导师制也会加强师生沟通,这使知识传承、研究习惯、思维方式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图片

图片

下午茶师生交流

今年是“拔尖人才计划”正式开班授课第一年,暨南大学经济学科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学术能力强,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优秀本科生为己任,对参与“拔尖人才计划”的同学们耐心培育、倾心呵护。而同学们也不负众望,在经济学的学术殿堂里收获了同侪友谊与学术理想。谈到加入“拔尖人才计划”后的收获,巴钰博十分兴奋:“我除了增加知识储备、初步入门科研基础外,还遇见了许多积极的同学,这会帮助我明确方向、见贤思齐。除此之外,在这里我还更清晰地看见了‘经世致用’的可能,这使我有种热血偾张的感觉,哪怕是遇到高难度的课程也更加会动力满满。”谈及在“拔尖人才计划”的这两个月的体验,韩伟琪则认为这里能提高她对经济学研究者的共情,使她在翻开厚厚的专业课教材或翻阅文献时不似从前那样顶着要攻克新知识的痛苦,而是油然而生出一种“知为何为之而为之”的坚定与满足。除此之外,她也十分感谢导师们对她的帮助:“最令我感动的是刘丛老师认真细致的作业讲解,以及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需求所表现出的无微不至的关心,这让我感觉自己如同孩童一般被学院宠爱着、关怀着。我希望能够一直怀着这份对经济学的热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基础知识扎实、热爱经济学科、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文科经济学学生’靠近。”

图片

同学们认真听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