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被“女孩学不好数学”支配的那些年——性别观念与数学成绩

2021-09-18
摘要事实上,这种女性缺席可以追溯到受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两性差异上。

作者:谢佳欣(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助理教授)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0年发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指出,女性在数字经济时代将面临巨大的就业挑战。当前女性就业主要集中在可流程化的岗位中,在技术和创新型岗位中则占比较低。然而,在新经济背景之下技术和创新型岗位才是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点,可流程化的岗位则将面临萎缩。根据Linkedin数据科学家的估计,在最前沿的三类岗位中,女性从业者在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岗位中约占四分之一,在工程类岗位中约占七分之一,在云计算领域只占八分之一。而在掌握相关技术的人才储备中,女性的占比也同样很低(图一)。可见,除了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之外,女性在这些新兴领域的供给本就不足。事实上,这种女性缺席可以追溯到受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两性差异上。尽管男女学生的数学成绩平均来看差别不大,但在高水平段上却相距甚远(Pope and Sydnor, 2010)。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各国历届参赛选手中,女生占比约十分之一。中国奥数国家队近十年入选的共六十名队员中也只有一名女生。这些事实似乎都印证了那些“女生学不好数学“,“女生后劲不足”的论调,让“女生学文科”看起来像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策略。但是,在社会现状塑造我们观念的同时,我们传递给下一代的观念也将影响她们的未来。近年来的经济学研究就发现,父母的性别观念会影响女孩的数学成绩,来自更平等性别文化的女孩数学成绩更好。

图一 劳动力需求面临增长的专业领域中女性在从业者和人才储备中的占比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20)


Pope和Sydnor(2010)在分析了全美中学生的标准化考试(NAEP)中八年级学生的成绩后发现,在数学和科学成绩分布中,分数段越高,男生的占比越大(图二)。与之对应的是,在阅读成绩的分布中,分数段越高,女生的占比越大。如果男女在文理科方面的差异确实是先天形成的,那么这种 “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 的科别差异应该在全美国各个地区都同样存在。

图二 NAEP成绩分布的男-女生人数比(Pope and Sydnor, 2010)

但事实却非如此。这种男女科别差异不仅展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并且与各地区的性别观念显著相关(图三)。在男女科别差异最小的新英格兰地区,不仅有相对较少(35%)的成年人认同“女性更适合待在家里“,参加考试的学生里认为”数学是男孩儿的玩意“的比例也较低(11%)。在成绩的性别差异更大的区域,持有这些保守的性别观念的人也更多。这种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可能,会不会是环境中的集体想象力禁锢了女性的数学能力呢?

图三 性别观念与男女科别差异(Pope and Sydnor, 2010)


为了清晰地识别出文化环境中的性别观念对男女数学成绩差距的因果作用,Nollenberger等人(2016,2018)对参加跨国评估学生能力计划(PISA)考试中的第二代移民学生的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者们发现,在同一个国家出生成长的学生中,男女生的数学成绩差异可以被他们母国的性别平等指数有效预测。由于这些移民二代本身并没有在母国生活的经历,母国的性别平等状况对她们产生影响的渠道更可能来自父母,也就是说父母受到母国性别差距状况的影响后,将性别观念传递给子女。来自性别更平等国家的二代移民女生不仅数学成绩更好,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更强的内在兴趣,更多的人认为自己“喜欢看数学读物,期待上数学课,能够享受解题的过程”。Dossi等人(2021)则利用父母的生育行为直接度量其性别观念,假设生到男孩才停止的家庭更可能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这一基于佛罗里达州公立学校学生的研究显示,成长于疑似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数学成绩比成长于其他家庭中的女孩要差。另一方面,在这些佛州家庭中,当母亲更加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时,女孩的数学成绩更差,男孩则不受影响。由此可见,即使在相同的社会文化中,不同父母所持有的性别观念会直接影响女孩的数学学习。

诚然,当很多老师和家长在对数学成绩不佳的女孩表示理解,或向女孩做出避开理工科的建议时,他们是善意的给出了基于社会现实的指导。但他们忽略了社会环境中原本就存在的对女孩学数学的不鼓励。家长和老师在对这种”不鼓励”的无意识顺应中却在事实上教会了女孩对数学的恐惧,扼杀了她们原本可能对数学存在的兴趣。如果在女孩与数学尽情交往之前就被环境中的有意或无意的声音“劝退”,使之无法探索琢磨,是多么可惜的事情。而心理学家也指出,关于“男孩更聪明”的刻板印象可能早在儿童六岁时就能影响到她们的信念、兴趣和选择 (Bian, et. al, 2017)。也许,只有当成年人从现实中解放观念,鼓励女孩做出“反常识”的探索,才能帮助她们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


[1]跨国评估学生能力计划是一个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筹划的对全世界15岁学生学习水平的测试计划,最早开始于2000年,每三年进行一次。该计划旨在发展教育方法与成果。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

参考资料:

Bian, Lin, Sarah-Jane Leslie, and Andrei Cimpian. Gender stereotypes about intellectual ability emerge early and influence children’s interests. Science 355.6323 (2017): 389-391.

Dossi, Gaia, David Figlio, Paola Giuliano, and Paola Sapienza, “Born in the family: preferences for boys and the gender gap in math,”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21, 183, 175–188.

Nollenberger, Natalia, N´ uria Rodr´ıguez-Planas, and Almudena Sevilla, “The math gender gap: The role of cult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P, 2016, 106 (5), 257–61.

Pope, Devin G and Justin R Sydnor,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est scor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0, 24 (2), 95–108.

Rodr´ıguez-Planas, N´ uria and Natalia Nollenberger, “Let the girls learn! It is not only about math. . . it’s about gender social norm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8, 62, 230–253.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