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政策解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支一扶”政策演变历程

2021-08-17
摘要继承和弘扬“三支一扶”精神,立足本职、提高本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李书娟(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副教授)

顾然(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助理)

写在前面

2021年6月,为了进一步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乡村基层就业,推动高学历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通知,实施第四轮(2021-2025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计划。目标计划每年选派3.2万名左右,累计选派16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加快培养一支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青年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021年第四轮“三支一扶”政策具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要求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支一扶”政策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如何?其内涵是什么?广东“三支一扶”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

“三支一扶”政策演变及内涵

(一)来源于基层就业政策

从高校毕业生角度看,“三支一扶”是一种基层就业政策。分配或鼓励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青年人到经济落后、地势偏远的地区就业的政策由来已久。从20世纪40年代的“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到1965年中共中央《关于分配一批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指示》;从1976年工农兵大学生分配报告提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1983年中组部决定每年选调一批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进行重点培养锻炼;从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提出“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志愿时……要到基层去,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之路”,到1995年《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通知》要求每年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挑选品学兼优的“分配到农村乡镇或企业工作”。

(二)演变历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支一扶”政策的出台实施除了锻炼青年人才,更多地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目的在于通过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扶持落后贫困地区。

2005年6月29日,为积极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积极引导、鼓励高校的毕业生面向广大的县区、乡镇、农村等急需人才的偏远地区就业,建立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进行就业的长效机制。至此,服务基层项目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村官”、西部志愿计划等进入大范围试行阶段。

2006年2月,为进一步引导、鼓励高校的毕业生进入基层就业,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等八部门联合颁布《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三支一扶”计划应运而生。

2006年4月,人事部办公厅印发了《2006年髙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截至到2020年底,已有43.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被选派到基层服务,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政策内涵

“三支一扶”计划,是选拔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一项国家重要的服务基层项目。其中,“三支”是指支教、支农和支医,“一扶”是指扶贫。服务期为两年,服务期间会按照相应的标准给予服务人员一定的生活补贴。

“支教”,是指支援基层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即选拔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学校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

“支农”,是指支援农建设与农业发展,即选拔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农、林、牧等相关部门,从事农业相关事务。

“支医”,是指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即选拔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医疗系统,如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从事诊断、护理等具体医疗卫生工作。

“扶贫”,即选拔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组织,指导农业生产、经济建设等脱贫工作。

广东省“三支一扶”政策实施情况

(一)广东“三支一扶”政策实施

从2006年中央印发“三支一扶”相关文件之后,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出台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通知,积极推动各地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广东省积极响应中央政策,为贯彻中央对“三支一扶”的政策要求,并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广东省成立了由组织、人社、教育、财政等组成的“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并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组织架构负责日常管理,形成了四级联动、九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为了更好地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在公布了广东省三支一扶的计划之后,广东省又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从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管理到提供给他们的补贴待遇以及服务期满后的优惠政策落实等,做出了具体的制度规定。

从2006年第一年招募大学生参与三支一扶进入基层工作开始,十五年来,广东省共有超过2万名大学生到粤东、粤西和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服务,足迹遍及16个地级以上市、83个县(市、区)的2188个镇街基层单位。随着省委省政府对三支一扶计划支持力度的加强,每年的计划招募人数从2006年的300人逐年增长到2021年的3000人,人数增长了十倍。同时,年龄限制也逐步从专科、本科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5周岁,毕业研究生不超过27周岁放宽到了年龄不超过30周岁,每个月的补贴也从800元提高到了3600元。

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期间及服务期满后的优惠政策,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规定,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毕业生,能享受5个方面的政策优惠:一是公务员定向考录。全省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10%-15%,面向“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考录。二是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自服务期满之日起3年内参加广东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可以适当加分。其中县、乡单位招聘加10分,地级以上市、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加5分。三是直接聘用。原服务单位属事业单位且有空编的,经批准可直接办理聘用手续。四是升学加分。自服务期满之日起3年内参加省内高校专升本、研究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五是保留应届生身份。参加前无工作经历的人员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后2年内,在参加机关事业单位考录(招聘)、各类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落户、升学等方面可同等享受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同时“三支一扶”的服务期限计算为工龄。

此外,关于“三支一扶”人员的补贴标准,广东省专门印发了《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扩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及提高“三支一扶”人员补贴标准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提高“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和“三支一扶”人员社保补贴标准,生活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3600元并统一按此生活补贴标准确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同时,提供每人每年1000元交通补贴、在岗服务满六个月的2000元一次性安家补助以及服务期间每人3000元能力提升专项计划补贴。

图片

图1  广东省历年计划招募三支一扶人数(单位:人)

数据来源:根据广东省历年三支一扶实施工作方案整理

2021年5月8日,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2021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方案》,计划招募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广东省基层一线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相较于往年的三支一扶,今年有以下新的变化。首先,中山首次拿出50个基层岗位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以往粤东西北的基础上,纳入珠三角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避免“灯下黑”的情况产生。其次,截至5月13日9时,共有56842名大学生报名参加今年的三支一扶,其中,已报名人员中博士2人,硕士433,本科35739人,本科以上学历占63.6%,报考人员数量及素质明显提高。此外,今年专门设置岗位定向招募香港、澳门、西藏籍普通高校毕业生,能够有效地促进民族融合和大湾区共建。

在本次招募中,岗位分配为:支农岗位1124个,乡村振兴岗位725个,支教岗位579个,支医岗位411个,水利岗位191个。其中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基层压力较大的缘故,支医岗位大幅增长,相较2020年增长了超过50%。

(二)政策成效

1、促进就业创“增量”

三支一扶提供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拓宽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三支一扶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及三支一扶待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进入基层工作。近五年来,广东“三支一扶”招募人岗匹配率达100%,缓解了这些大学生由于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就业压力。对于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人员,广东省也有详细的政策,促进他们有效就业。在面对疫情和复杂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时期,三支一扶为促进多渠道就业,守住经济底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提升农村人才质量

通过“三支一扶”计划选拔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丰富,年龄普遍较小。通过三支一扶下沉到乡村工作的青年人,广泛分布在乡镇机关、村级组织和教育、农技、医疗、畜牧等各类基层服务岗位上,能够优化基层部门的年龄和学历结构,提高基层组织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在疫情期间,参与基层工作的三支一扶人员特别是支医岗位人员为基层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降低了广东基层弱势地区疫情蔓延的风险。此外,广东创新“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选拔方式,优化量化测评系统,将“本地生源”作为分值较高的评分项,拓宽本土人才回流渠道。通过吸引在外就业的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归巢创业,可以补齐村庄发展的人才短板,也能给基层组织带来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只有广大青年身体力行地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才能让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真正活起来。

3、成为高校毕业生成长平台

到基层接受各种挑战和磨练,有利于大学生熟悉当代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增强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农村基层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是高校毕业生接触社会、熟悉社会、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同时,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能够为贫困基层更新换貌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可以让高校毕业生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提高自身的获得感。通过在基层的艰苦奋斗,能够充分磨砺青年,丰富他们的阅历,有利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有效地投入到建设基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三)可能存在的问题

截止到报名时间结束,2021年广东省的三支一扶共有67108名大学生报名,开创了历年报名人数的新高,在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基层工作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1、报名岗位不平衡

今年的三支一扶计划,总的来说报录比约为22:1,但存在许多岗位有着大量人员报名,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的不平衡现象。不平衡的现象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域的集中,一个是岗位的集中。其中,报名人数超过100人的岗位有65个。这些岗位,从地域上来看集中在设区市的市郊区,这些地区离城市相对较近,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中,广州的岗位的报录比最高,达到接近50:1,报录比同样很高的地区还有中山,梅州和揭阳,都超过30:1。云浮,江门等地的报录比则只有15:1。从岗位性质来看,多为支农和乡村振兴岗位。在全部三千个岗位中,仍有193个岗位没有人报名,这些岗位集中在云浮、河源、阳江等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且岗位性质绝大多数都为支医,共有152个支医岗位没有人报名,占全部支医岗位的37%,2020年的报名情况也有类似的现象,2020年全省241个支医岗位中,有140个无人报名,占全部支医岗位的58%。由此可见,报名人数与岗位匹配之间依旧存在结构性矛盾,其中以支医岗位最为严重。

2、岗位待遇待提高

对于支教和支医岗位而言,相较于支农与扶持乡村振兴,这两个岗位需要教师资格证和医药类高校学位,因此存在招募限制相对较高的情况。与此同时,在较为发达地区的医生和教师行业薪酬则在不断提高,深圳高中教师的年收入早已超过30万元。生源较为优质的高校师范类和医药类毕业生更多地会选择薪酬较高的发达地区参与工作。但与此同时,三支一扶中支教和支医岗位的待遇并不高,普遍每年生活补贴仅为4到5万元。相对而言,尽管各级政府已推出较多相关政策提高三支一扶人员的生活补贴,但与较发达城市的相同岗位相比,支教和支医岗位的待遇并不够吸引高校毕业生,这也是以往招募过程中,支医和支教岗位报名人数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3、服务期短难深入

广东省三支一扶的服务期普遍为两年,对于许多进入到三支一扶岗位的毕业生而言,两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很多三支一扶人员刚刚熟悉工作,就已经接近服务期满时间,这使得他们的职业保障感可能得不到满足,也不能深入当地的基层工作,难以长期扎根基层,形成对基层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不少三支一扶人员出于暂时就业的想法参与到三支一扶中,将两年服务期当作过渡,在服务期内便开始求职,一有合适机会便脱离岗位,扎根基层的积极性也会降低。

4、服务期满去何处

尽管广东省推出了大量优惠政策给予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期满后就业保障,但依旧存在很多服务期满即失业的情况。目前只有山东省、吉林省、安徽省、河南省、甘肃省、江西省六个省份出台了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期满、考核出色将直接转事业编的政策,广东省暂时未出台该政策。尽管有一定比例定向招考的岗位,可以提供给三支一扶人员避免与应届毕业生竞争,但随着三支一扶人数的增加以及定向招考岗位数量相对较少,考试的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大,这也使得许多三支一扶人员在进入岗位后就开始备考,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在基层工作中。难以留在基层岗位,一方面存在高校毕业生个人的意愿问题,另一方面政策的保障和招考难度都使得继续留在基层存在不少的阻碍,这会使得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无法得到根本上的提升,同时也浪费了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期内积累的基层工作经验。

新时代“三支一扶”政策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年轻人,要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一批又一批高校毕业生满怀着激情投入到基层建设中。他们奔赴农村、报效祖国,在基层社会实践中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他们深入基层,长期与参与群众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受到了教育,加深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为解决群众的难题、完善基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三支一扶实施以来的这些年里,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这些饱含热情的高校毕业生们有的投身农村教育,潜心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为山区的孩子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有的投身农业科技,刻苦攻关,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的投身医疗卫生服务,专心钻研,给乡村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投身扶贫事业,坚持科学扶贫和智力扶贫,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及服务群众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充分展现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锐意进取的创新激情。

继承和弘扬“三支一扶”精神,立足本职、提高本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