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Learning by doing,勇敢踏出每一步——访芝加哥大学硕士offer获得者杨世宁

2021-04-27
摘要杨世宁目前已经收到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乔治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硕士项目offer。

【人物名片】杨世宁,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IESR)2017级本科生,目前已经收到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乔治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硕士项目offer。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积极担任各种学术会议志愿者,是IESR志愿活动负责人之一。


在杨世宁的电脑里,有一个存放了40多篇文献综述的文件夹,这是她在大三下学期独立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研究时建立的。“在IESR可以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并且获得非常丰富的学术经历。”杨世宁谈及自己的大学生涯,认为自己收获颇丰,特别是在IESR中所接受的学术训练以及老师们的倾心帮助,让她在申请季拥有许多优势。目前,她已经收到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乔治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硕士项目offer。


应对“卷”的方法,是保持自己的节奏

就如其他许多同学一样,杨世宁也有过迷茫和瓶颈期。在大一时,杨世宁的专业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但是由于对物理和电路分析不感兴趣,专业课一度让她觉得痛苦和迷茫。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杨世宁参加了IESR的招生宣讲会,被IESR优秀的师资、高师生比、全英授课、国际化培养等优势所吸引,这与她毕业后出国留学的计划不谋而合。因此,她选择转专业,到IESR继续进行学习。

Peer pressure是每个学生在读书期间都遇到的一道坎,杨世宁也不例外。“刚转来经济学时,我完全不知道经济学是做什么的,又加上是全英上课,一开始就有点不适应。”因为需要跟上进度,用英文学习一门不熟悉的课程,杨世宁花费了不少时间在图书馆里默默学习。但在应对“卷”上,杨世宁有自己的疏解方法。她认为,给予自己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但是没有必要让自己时刻焦虑于他人在做什么,而是需要保持自己的节奏。

杨世宁

杨世宁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我是属于那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的人,我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因为那样非常浪费时间且低效,”杨世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提前规划时间,并按自己的节奏走。当她觉得该放松了,或者是太累太大压力时,会选择去逛广州的老城区或者爬山,在那种慢悠悠的烟火气息和清新的大自然气息中,重新积攒能量。


Learning by doing

“没有人能在大二就作出完美的规划,”杨世宁在谈及自己的大学规划时说道。她一直将“Learning by doing”作为指导自己大学生涯的一大原则。她认为,每个人都是一边学习,一边作规划,没有谁在初期就是一个完美的规划者。也正因为如此,杨世宁不喜欢设定条条框框将自己限制住,她更喜欢的,是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拓宽新视野中探索自己的边界,一步步明朗兴趣和方向。

杨世宁非常喜欢参加IESR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IESR提供了很多机会和平台,有很多经济学顶级学者前来访问,举办讲座,他们的研究让我打开了眼界。”杨世宁认为,IESR提供的资源可以让自己了解前沿学者们在想些什么、在研究什么,并且深受启发。

杨世宁正在上城市经济学的GIS软件课

在大二下学期时,杨世宁参加了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James J. Heckman教授在暨南大学举办的讲座。在当时,杨世宁认为Heckman教授所提出的有关教育与健康的观点也很适用于研究我国城市和农村不平等的现状。因此,她逐渐对农村不平等这一问题萌生兴趣。

之后,杨世宁争取机会参加了IESR与芝加哥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中心共同主持的四川绵竹留守儿童非认知能力的研究,该研究也恰好是由Heckman教授主导。在该研究当中,杨世宁参与了实验游戏的讨论与设计,并通过该游戏来测试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体验了研究的全流程后,杨世宁更加确立了自己研究教育不平等议题的方向。因此,在大四时,杨世宁在IESR张毅老师的引荐下,参与了有关“留守儿童社交网络”的研究,该研究同样是以四川绵竹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在该研究中,杨世宁不仅自学了python,同时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觉得这个话题目前在中国来说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所以它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空间,在未来的话,我可能会从这一块入手,选一个新的切入点,”杨世宁在提及自己的未来规划时说道。


迟做总比不做好

杨世宁一直坚信,迟做总比不做好。“当你遇到一个想做的事情时,它就不算迟,”杨世宁认为,想做就要去做,不能总是想着已经落后于别人,但却迟迟不采取行动。

她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量让给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有意义。”她提及,在做研究助理时,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纯粹的“工具人”。而是在帮助老师做任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了解老师的课题。明确这个课题是什么?老师想研究什么?他应用了哪些数据,在处理数据时又是应用的什么方法?

经过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后,“会发现这些对你之后会产生好处,在未来、长期甚至是人生中一定会产生影响。”在做研究助理时,杨世宁认为不仅仅只是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在任务的基础上拓宽思路,构思自己的选题,说不定就能在一瞬间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杨世宁担任IESR主办的2019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中国年会志愿者

得益于自己的本科导师邱筠老师,杨世宁在大学期间有很多自主尝试的机会。邱筠老师一直鼓励她进行独立的思考,希望她在自身兴趣的驱使下轻松愉快地做研究。

2019年,杨世宁选择了“收入与教育程度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健康认知”这一选题。“我觉得我当时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杨世宁在提及自己的研究时说道,因为她起初想为这个选题设计一个随机实验,而随机实验即使对一些学者来说也很困难。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杨世宁在实验设计之初就费了很大的功夫。她不仅看了很多文献,还不断地和IESR的很多老师探讨可行性。同时还穿梭到到大街小巷里,找餐厅谈合作。虽然这个实验最终因为疫情的原因而无法实施,但邱筠老师一直肯定她的付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的锻炼也是一种收获。

大学是展开羽翼,不断闯入新领域并进行探索的阶段。杨世宁认为可以在大学期间多体验不一样的东西,多抓住一些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逐渐清晰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到底适合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