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问政暨南”第十五期: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性风险及“社保增值税”的应对思路

2020-07-09
摘要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汪德华针对这一问题,向我们解释了风险所在,经济学维度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以及可能的应对思路。

2020年7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作客我院“问政暨南”系列第15期讲座活动,讲座题目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性风险及‘社保增值税’的应对思路”。本次讲座以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

目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汪德华针对这一问题,向我们解释了风险所在,经济学维度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以及可能的应对思路。

首先,汪德华介绍了当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情况。当前,我国已形成职工加居民两类养老保险覆盖全民的格局,成就巨大,但一些突出难题缺乏明确的解决思路,三元悖论难以突破。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对养老保险体系增加巨大压力。其二是历史欠账的压力,在1998年实行职工统一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存在大量的退休工人并未缴纳足额社保便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情况。其三是制度设计与管理执行的问题,个人账户到计发年龄后依然领取、统筹账户的政府部分无法轻易降低、较为严重的提前退休现象,以及大量无实际缴费人员进入养老保险体系等问题,都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造成一定影响。

接着,汪德华提出,从经济学视角看,养老保险具有强制储蓄和收入再分配功能。中国的职工养老保险采用“统账结合”的设计,但无论是统筹账户还是个人账户,都把强制储蓄功能和收入再分配功能交织在一起;其中个人账户体现了对寿命更长群体更为倾斜的收入再分配,这从社会价值角度看也并不可取。总体上看,由于收入再分配与强制储蓄无法区分,所有缴费和养老金都会被参保人视为再分配,导致提前退休激励严重、缴费激励不足、高收入群体参与积极性较低等系列问题。因此,养老保险的改革,因注重在制度设计中把强制储蓄功能和收入再分配功能尽可能分开。

随即,汪老师基于自己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他以不同的参数对养老保险的缺口进行了测算。总体上看,未来养老金缺口的严重程度,与政策参数的选择密切相关。例如与目标替代率相关的养老金增速、与征管效率提升相关的实际缴费率、延迟退休改革等,都将影响养老金缺口。在悲观情形下,2050年前后企业职工养老金缺口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左右,但如果养老金增速放缓,渐进式延迟退休、征管效率提升等改革也尽快推进,则十余年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甚至会出现年度盈余。

汪德华提出了应对养老保险可持续风险的一般思路,一是坚持市场化取向,以结构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提高财政补贴的根本之路。二是加大力度,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补充养老保障的制度性安排。三是推进社保领域的参数化改革,其一要推进社保征管体制改革,明确税务部门代征社保,夯实缴费基数,其二要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尽快制定养老金稳定增长机制,其三要积极稳妥推进延迟退休改革。汪德华进一步指出,养老保险改革的关键在于参保人利益与政府承担能力之间的权衡。凡是增强了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的改革,必然会降低参保人的福利待遇,如替代率下降、缴费时间延长、实际费负上升等;凡是增加参保人实际福利待遇的改革,必然会导致养老金可持续性压力增大。

有鉴于此,汪德华提出社保增值税的应对思路。社保增值税即为:降低社会保障税费率,提高增值税税率,部分增值税收入专项用于某类社会保险。例如,一些国家没有采用“工薪税”的筹资方式,而是用一般税收为居民提供养老保障,实质上与之类似。用社保增值税作为养老保险的筹资手段,更为可控与稳健。社保增值税的具体改革设想是:通过增值税等间接税筹资,建立覆盖全民的国民养老计划;降低现有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缴费全部用于建立个人账户;并设计合理的制度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制度平稳过渡。这种改革思路,可以将收入再分配功能交给增值税筹资的国民养老计划,将强制储蓄功能交给缴费的记账式个人账户。

最后,汪德华分析了社保增值税的优势与不足。他认为构建社保增值税优势明显,它能够以最快速度、较低管理和实施成本实现合理可控的全民“老有所养”;回避了现有改革思路遇到的重重阻力,破解碎片化格局,增强缴费激励;也确保了社会保障资金的充分与稳定等。但社保增值税在重构养老保障体系中也存在一些劣势,如增加非劳动者的税负,短期可能影响消费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