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次转专业为人生创造了更多可能——访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offer获得者鄢瑜

2020-04-08
摘要选择转专业进入IESR经济学(国际化创新班)给鄢瑜带来了全新的人生体验。

【人物名片】鄢瑜,2017年转专业进入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经济学(国际化创新班),为该专业首届毕业生。2020年2月,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博士项目录取资格。大学四年来,她曾获得“王老吉”奖学金、芝加哥-暨南联合计划最佳论文比赛一等奖,荣获“暨南大学学术之星”、“暨南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曾参与多个科研项目,入选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在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


       2016年11月,刚进入大学不久的鄢瑜了解到经济与社会研究院(IESR)新开设的本科专业——经济学(国际化创新班),并被创新班全英文教学授课、近似北美大学的培养方式所深深吸引。虽然要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并在不同校区之间乘车往返接受IESR的预培养课程,但她依然乐在其中。当时,院长冯帅章教授在预培养课程上真诚、幽默的教学理念分享让鄢瑜印象深刻,“创新班本来就是一种尝试,因此任何创新都是有风险的,绝非一条坦途。如果按部就班地走一条坦途,奋斗就失去了意义。”

       如今,勇于选择转专业,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可能的鄢瑜在创新班收获了什么?她对创新班的培养模式体验如何?又为什么选择学术这条道路继续研读?听鄢瑜讲述她与创新班及学术的故事。

 

“对于经济研究,我抱以满腔的热情”

       对于四年大学生涯,鄢瑜坦言,获得“挑战杯”国赛二等奖以及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博士项目录取资格是让她最有成就感的事。

    鄢瑜与两位同班同学组成的“挑战杯”竞赛团队以《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为课题展开了相关的研究。这一课题缘起于她读过的一本书——《未来简史》。在书中,作者认为在未来机器人有很大可能性会大量替代人类,由此被替代的人类就成为了无用阶级。而精英阶级则会与机器人一同制定世界运行的规则。虽然对这本书的结论将信将疑,但出于对机器人替代效应的担心与关注,鄢瑜决定着手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后来阅读文献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发现由于缺乏微观数据的支撑,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难以更加直接地去衡量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这也激励着她对该研究课题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在该项研究中,她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了企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其员工数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行业、企业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度的异质效应。在寻找影响机制时,她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展开实地调查以及结合回归结果和调查结果来寻找答案。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整体上增加了企业的就业需求。然而在危险性较大的行业,机器人对劳动者具有积极的替代作用。就产业而言,机器人对制造业的就业没有明显影响,但对服务业的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鄢瑜与团队伙伴龙绪坤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决赛现场)

    在这长达两年的研究过程中,鄢瑜始终抱着满腔热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她的科研能力和心态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为把研究项目做得更加完善,她积极参加研究院举办的各项学术活动。例如,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Robert Moffitt教授及芝加哥大学Steven Durlauf教授来访研究院期间,她把握每次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的机会,主动向这些顶级学术大师展示她的研究项目,并结合他们给予的反馈意见对研究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鄢瑜表示:“研究院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有很多国内外学术大牛都前来进行过交流访问。我和同学们经常笑称‘又见到了教科书中出现的人’。与教授们的交流中,我得到了很有建设性的反馈,更大的收获是这些交流帮助我形成自己的一些研究理念和正确的研究观。”

她和队友的辛勤付出终取得回报,该研究项目先后荣获芝加哥-暨南联合计划最佳论文比赛一等奖、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全国二等奖的佳绩。也正是这次充满挑战又具成就感的科研经历,让鄢瑜不仅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也尝到了做科研的“甜头”,给了她更加强烈的动力投身经济学研究,从而坚定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

 

研学并重 多向发展

    尽管做科研非常忙碌,鄢瑜也没有疏忽对专业课的学习,她认为做学术研究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做科研时得心应手。除了在课上认真听讲以及课后自主学习外,她还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讨论问题,并利用研究院课程中大量office hour的机会积极向老师提出疑问,交流探讨。

   除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外,她还选修了相关的研究生、博士生课程。鄢瑜解释道,在做“挑战杯”科研项目期间,通过专家学者的反馈以及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探索,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工具应用方面的不足。为了弥补自己在技术上的“缺陷”,提高发展理论模型的能力以及计量经济学工具的运用能力,她在大三、大四期间分别选修了博士级数学课程以及研究生水平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进顺利完成课业任务。她坦言道,“课程比我想象的还要难很多,但静下心去学,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很有意思。”

    同时,她也十分注重自身科研经验的学习和积累。除了阅读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期刊杂志、公众号以及参加科研竞赛外,还有过多次跟随研究院老师做助研的经历。她表示,不同的科研项目可以积累不一样的想法、积攒不一样的经验,是一个十分有趣且有意义的过程。再者,相比于硕士项目,博士项目更看重的是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因此,积累科研经历对于申请博士项目的同学而言是一件很关键的事。

(Steven Durlauf教授为鄢瑜颁发芝加哥-暨南联合计划最佳论文比赛一等奖获奖证书)

    除此之外,她的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她热爱运动,喜欢看电影和脱口秀,偶尔也会创作一点段子娱乐自我。另外,她也是一位传统文化爱好者,除了把琵琶当作兴趣爱好,偶尔也会读一首诗、背一首词。“我很喜欢苏轼这位诗人!虽然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但阅读他的婉约诗词,更让我产生内心情感上的共鸣。”

 

一次大胆的选择 给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

    回到最初的起点,鄢瑜与经济学结下的缘分始于2016年11月,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经济学(本科创新班)开始预培养课程。这是鄢瑜大学四年里的重要转折点。两个学期的全英文课程体验,近似北美大学的教学方式让她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领域,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和向往。2017年,在父母的支持及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她通过了研究院的考核,并最终大胆选择转专业,开启了她的经济学之旅。

(鄢瑜在暨南大学第八届5A学术之星计划评审答辩现场)

    面对一个全新未知的领域,她没有退缩,而是勇于接受挑战,并且努力把它做到最好。创新班的课程教学采用的是和国外一流高校经济学项目相似的教学方案和全英文授课,她表示,一开始,她学得很“吃力”,但在后来通过不断地摸索便找到了学习它的“门道”。“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语言能力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全英教学的模式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让我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言能力都有了显著进步,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提升让我在后来申博过程中的语言考试里占据很大的优势。”

    除了在教学上的创新外,研究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也给鄢瑜在学术研究上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因为研究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在硕士项目上有着密切合作,在一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招生交流会上,鄢瑜了解到何德勋教授对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经济效应的研究,对该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她便对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了更深的向往。

    她认为,这短短的四年,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做了多少个研究,而是各种美好的体验,有珍贵的师生情和友情,有对科研方式及科研理念的思考,还有对自己思维方式的不断重塑。“我的导师张思思老师在我大学期间的各个阶段总是事无巨细地给我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鼓励,在做科研上她更是给予了我很大的信心,激励我不断地前行。除此之外,朱宏佳老师、张毅老师等也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给我提供了很多申博的意见和指导。我觉得能够遇到这些老师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希望能在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贡献”

    由于本科专业是经济学,而鄢瑜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的是金融领域,虽然拿到了心仪学校的offer,但她并没有松懈下来,充分利用入学前的这段空闲时间对金融方面的知识进行相对系统地补充,同时加深对新加坡国立大学老师们研究方向的了解,为选择导师做充分的准备。

    “我希望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以改善人们生活为终极职业目标,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好好做科研。也希望自己能够像老师们帮助我那样去帮助那些对学术感兴趣的人!”殷切愿望的背后,不仅饱含鄢瑜对学术的炙热情感,亦是她对学术精神传承的坚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