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问政暨南”第十一期: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2019-12-12
摘要为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在就业政策、人力资源、服务保障、监测预警等方面,主动顺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满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就业需求,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

2019年12月10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贺丹作客我院“问政暨南”系列讲座第11期活动,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的报告。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将对人类经济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报告伊始,贺丹从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发展的意义、人工智能发展所处阶段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所处国际地位介绍了对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认识。贺丹表示,人工智能是广泛赋能的技术集合,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处于技术跃迁的前夜,经济、法律和政治因素将延缓人工智能发展的进程,为此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判非常必要。

贺丹表示,首先要在一个宏观的人口经济背景下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从人口经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当前面临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下降趋势。当前我国处于老龄化、低生育率的长期性趋势,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这就带来了劳动力供给不断下降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6-59岁劳动人口不断下降;(2)劳动参与率下降;(3)劳动成本上升、社会福利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分别推动了劳动力价格上升。此外,从劳动力需求方面来看,以下因素也导致了劳动力需求侧的下降:首先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既往的劳动密集型模式转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带来了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问题;此外,国家也加强了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政策引导。

为此,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将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问题在于,人工智能发展将对我们的经济带来哪些方面的改变?贺丹从生产的资源聚合方式、生产组织方式以及劳动就业方式三方面进行了阐释。首先是,借助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器换人”发展,能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减少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其次,借助自动化生产对高危、繁重工作的取代,人工智能间接加强了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将劳动者从繁重、高危险的工种中解放出来;再者,人工智能带来的资源聚合与生产重组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缩短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者收入;最后,自动化生产的趋势也能减轻劳动强度,使劳动者有更多闲暇时间去增加消费。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当前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带来的挑战。一是由于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力技能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时也可能会带来就业的替代效应,由此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劳动力市场存在“招工难,就业难”并存局面。二是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新就业形态,对目前基于正规就业的劳动统计监测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例如平台经济下的灵活就业,以及网络上的新型创业活动或非正规就业“多点交叉”,面临劳动法规监管难等等问题。三是人工智能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例如人机协同的责任边界,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等;四是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就业影响,进一步将深刻影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贺丹主任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也做出了相应的判断。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就业影响是渐近的且温和的;其次对劳动就业结构的影响是系统而全面的;再者对不同区域、产业、行业、企业、人群将带来不均衡的影响;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效应。面临这些情况,贺丹认为,鉴于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未来更是将加速而至,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并对劳动力总量、就业结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在就业政策、人力资源、服务保障、监测预警等方面,主动顺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满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就业需求,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


讲座现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