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朱晓冬教授来访我院。朱晓冬教授在宏观经济学、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关于中国问题的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等国际顶级期刊。
朱晓冬教授
来访期间,朱晓冬教授为暨大师生作了题为“Selevtive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ap:Evidence from China”的讲座。讲座伊始,朱晓冬教授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人均非农业GDP之间的差距是5:1,而人均农业GDP之间的差距是70:1。目前的文献对这种差距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1)无法观测到的自选择效应;(2)跨部门转换工作或地区迁移的障碍。
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农业部门的生产率显著低于非农业部门。朱晓冬教授首先利用2003年至2013年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来建立个人固定效应模型。然而个人固定效应并不能解释中国农业和非农业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在此基础上,朱晓冬教授建立了基于比较优势的行业选择模型(comparative advantage model),并利用新农保计划的推行作为工具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动方面存在的障碍对中国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影响巨大。
此外,朱晓冬教授还结合自己的经历,与IESR师生分享了他对于做中国问题研究的体会。朱晓冬教授在博士期间和职业生涯早期主要从事理论研究。他开始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看到当时的经济学研究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在中国发生的经济现象。出于强烈的兴趣,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国问题的研究当中。在职业生涯早期,面对严苛的长聘考核,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向”其实带有很大的风险。但朱晓冬教授认为,研究者应该去研究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不应因为潜在的风险而选择做“安稳”却不够重要的研究。此外,他还谈到了解中国现实情况对开展中国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相比朱晓冬教授当年在海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国内资讯时遇到的困难,身在中国的年轻学者们现在拥有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座谈的一个小时时间里,IESR教师与学生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朱晓冬教授进行经验分享
分享会现场
最后,朱晓冬教授还与我院冯帅章院长就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了解我院的发展情况后,朱晓冬教授高度赞赏了我院的发展模式,并希望我院能够继续坚持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朱晓冬教授与冯帅章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