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好研究,教好学生——IESR新晋副教授陈祎专访

2019-10-25
摘要陈祎认为研究者不应被考核标准束缚住手脚,还是应该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近日,经同领域国内外专家评审,经济与社会研究院(IESR)升职评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审核,研究院助理教授陈祎成功晋升副教授。陈祎的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他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著名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及国内权威期刊《经济学(季刊)》,并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陈祎

 

科研之路没有坦途

陈祎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的文章题为“Explaining the Decline of the U.S. Saving Rate: the Role of Health Expenditure”。这篇论文从医疗支出这一视角出发,探究了美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文章指出,国民收入账户(NIPA)中的医疗总支出分为两部分——家庭自身的现金支出和医疗保险支出(包括公共保险和私人保险)。家庭在做储蓄决策时一般只考虑自身需负担的现金支出,而国民收入账户里则将医疗总支出纳入家庭支出模块。美国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医疗总支出飞速上涨,但家庭自身所负担的部分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由政府买单的公共医疗保险支出不断上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

这篇论文说明,同样一个经济变量(如:储蓄率),在家庭层面的定义和在国民收入账户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别,并且这一差别可以解释一些重要的经济事实。这一点对中国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比如,在国家统计局的国民收入账户中,我国家庭储蓄率长期保持在高位,在2010年甚至超过了50%。但这些宏观的数字不但和我们日常生活感受不符,也大大高于入户调查(如:城镇入户调查)所计算的储蓄率。因此,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率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我国居民真实的储蓄行为,对理解我国微观层面上的家庭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回忆起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发文的历程,陈祎感触颇深。“以前看文献时难以体会发表文章的艰辛,要自己经历一次才会知道。”这篇文章从最初版本到最终版本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得到期刊反馈的修改意见之后,我经历了4个月高强度的修改工作。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邮件,跟合作者沟通今天有哪些问题需要处理,几乎天天修改到深夜。”陈祎说:“这都不算是时间长的了,我感觉我还挺幸运。” 文章发表后,陈祎的心情与其说是激动,倒不如说是感觉心中一块巨石落地,如释重负。他认为在科研工作的不同阶段,感受也会有很大差异。当一个项目处于探索阶段时,从数据里发现一些新的事实,会让人有很大的成就感,完成初稿时亦然,但这之后还有很多艰辛的过程在等待。

陈祎参加我院举办第二届“微观经济数据与经济学理论创新论坛”并作论文报告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陈祎在赴美国留学前已经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很多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对于如何做中国问题研究他也谈了谈自己的体会。陈祎坦言,就国外的期刊(尤其是顶级期刊)而言,同样的研究问题以美国为研究背景确实比以中国为研究背景更容易被接受发表。这是一个必然现象,并且未来很长时间应该也不会有所改变。中国学者在冲击顶级期刊时需要思考如何让其他国家的读者也对中国研究产生兴趣?陈祎谈到了自己和合作者正在进行的知青对农村教育影响的研究。他们通过阅览三千多本县志,提取其中有关知青的详细数据,并利用不同地区接收知青情况的人数差异,来评估知青对当地教育的影响。这个研究的出发点其实是人力资本的外溢性,尽管“上山下乡”是一个中国特定环境下的事件,但人力资本的外溢性可能是整个经济学界都感兴趣的话题。

在另一项研究中,陈祎与合作者利用某公司人事数据发现女性在孩子出生后,尤其是孩子0-3岁阶段,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确实造成女性的劳动生产率(用计件工资或绩效考评来度量)出现短期下降。这一研究与不久前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有极大的政策相关性。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此前基本上处于政策空白区的0-3岁照护服务提供了国家级的发展指导意见,让婴幼儿的人力资本发展、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问题重回政策热点。陈祎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能与政策决策相结合,为相关问题的解决献计献策。

陈祎认为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有越来越大的发挥空间,包括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等国际期刊发表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比例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一些中文期刊在评价教师科研水平时的权重也越来越大。陈祎认为研究者不应被考核标准束缚住手脚,还是应该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一些自己觉得有用或者正确的事情。

 

教书育人首先要正己“修身”

作为一位高校“青椒”,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陈祎在IESR为本科生教授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备课时,他总会设身处地地想自己是学生的话最想学习的内容或技能是什么,并按此设计课程内容,“我授课时并不拘泥于任何一本教科书,每一页幻灯片都是自己编写的。”正是凭借着这份用心,陈祎的课程收获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纷纷表示“陈祎老师的课内容翔实丰富,生动有趣,干货满满,这是最棒的一门课。” 在去年的教师满意度考核中,陈祎名列前茅,荣获IESR年度优秀教师称号。教书育人首先要正己“修身”,陈祎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体现在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他对待科研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博精深的知识素养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修身”不仅体现在精深层面,还体现在形体方面。3年的自律生活(控制饮食、规律锻炼)让陈祎成功减重超50斤。陈祎的微信头像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选择这个头像一方面是因为陈祎特别喜欢熊猫,另一方面是觉得熊猫的体形和稳重的风格和他自身有各种神似之处。陈祎笑着说:“现在看来外形跟熊猫不太相像了。”

陈祎“修身”前后对比图

 

IESR最大吸引力是一流的学术环境

陈祎现阶段有两个“小”目标:一是在经济学Top 5的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二是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真正对政策制定产生一次影响。对于IESR,陈祎认为这是国内最能促进年轻学者自身发展的平台之一,“做学术一定要对新事物有敏感性,这样才能保持在学术的最前沿。”而IESR打造的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则为年轻学者了解学术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诺奖得主James Heckman多次来访IESR,获得与这样的顶级学者交流的机会对年轻学者来说太重要了。“如果不是有IESR这个平台,我们以个人之力与这些大牛接触基本是不可能的。”陈祎表示与这些顶级学者交流对自身很有启发,“他们让我真正体会到那句网红语——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他告诉笔者,James Heckman今年暑假来访期间,花了一整天时间认真听取IESR年轻学者的论文报告,“像我听一整天论文汇报肯定会非常疲惫,可年过七旬的Heckman却能全程保持专注并对每一篇论文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Robert Moffitt教授则更让自诩“努力派”的陈祎甘拜下风,“Moffitt教授来访的两周中,每天我一早来到办公室都能看到他工作的身影,每天晚上我下班时,他依然在工作。”

陈祎认为IESR的学术氛围不仅体现在顶级学者的来访,同时也体现在日常丰富的seminar和学术活动。“不是正在参加学术活动,就是在参加学术活动的路上,这可以算是IESR人的真实写照。”陈祎幽默地说道。

陈祎还赞扬了IESR内部团结、合作的风气。以今年的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例,IESR将全职教师队伍分为若干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准备申报工作,同时还举办自科动员会,由申请成功的同事分享经验。在正式提交申请报告前,IESR还开展了拟申报教师主题汇报、校外专家评审会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IESR在2019年获批的11项自科基金项目之一,陈祎申报的课题“性别工资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形成机制:来自公司人事数据的实证研究”也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

 

近年来,IESR高质量研究成果频出,学术声誉与政策影响力不断提高,这离不开IESR良好学术环境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像陈祎这样年轻学者的积极努力。未来,IESR还将继续为年轻学者的自我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经济学走向国际舞台贡献力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