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接中国地气,解扶贫问题——专访IESR副教授蔡澍

2019-10-18
摘要本文特梳理IESR副教授蔡澍发表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的独立作者论文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值第六个全国扶贫日之际,本文特梳理IESR副教授蔡澍发表在发展经济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的独立作者论文《Migration under Liquidity Constraints: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Credit Access in China(流动性约束下的乡城劳动力迁移:来自中国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飨读者。


人物名片

蔡澍,IESR副教授,于2016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际知名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随着中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已经难以奏效。”蔡澍更加关注那些落入“贫困陷阱”的家户:“穷则思变”,但对于一些家庭来说,他们缺乏“变”的资本,最终只能囿于现状。蔡澍发现,“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显著改善了那些“欲变而不能”的家庭的经济状况。“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一定程度上契合‘精准扶贫’的理念。”

与此同时,国际学术界却传来不同的声音,“贫困村互助资金是‘小额信贷’的一种具体形式,小额信贷是国际学术界使用的术语。国外的学者在印度、蒙古及非洲各国进行小额信贷试验后却发现,小额信贷并未提高贫困农户的收入。”

国内外不同的实践结果引发蔡澍的思考:应该如何解读小额信贷在中国取得的成绩?对中国现实问题关切,是他研究的“初心”。


课题缘起

早在2006年,中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贫困村互助资金”的试点。2010年,蔡澍所在的研究团队受政府委托,设计并实施了一项关于小额信贷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小额信贷在扶贫工作上的成效。

试验在湖南、四川、河南、山东、甘肃五个省份展开。评估组首先在各样本省选出两个贫困县,再在每个贫困县中选出五个贫困村。在每个县的五个贫困村中,评估组随机选择三个为试验组,发放小额信贷资金,其余为对照组。“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差别较大。试验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同一个县内的村庄,客观存在的差异会较小。”

随后两年,评估组对试验农户进行跟踪调查。评估组发现,得到小额信贷帮助的家户,无论农业收入还是外出务工收入都上升了。试验组家庭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明显增加,如更多从事经济作物生产、加大畜牧业饲料的投入。同时年轻劳动力更多选择外出打工。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时期,其他国家也有多个研究小组在做类似的随机干预试验。”然而,国外的试验结果表明,小额信贷的扶贫效果有限,这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在这一国际背景下,中国小额信贷的成功令人瞩目。


接中国地气,解中国问题

对问题的研究往往只有通过理论构建才能更加深入。从经典的劳动决策模型出发,蔡澍却发现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现实数据恰恰相反。蔡澍深入分析了经典模型的前提假设:经典模型一般在完全的劳动力市场下考虑流动性约束(即资金不足)问题。所谓“完全的劳动力市场”,指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蔡澍发现,这一假设明显不符合中国的情况。

“可以说,论文的核心思想最初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在中国,城乡二元化明显,乡城流动成本高,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尤其如此。为了衡量流动成本,蔡澍考察了迁移所需的交通费,以及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获得工作前所需的生活费。引入“预付迁移成本”这一概念之后,蔡澍发现,新的模型的预测与在中国的观测结果相一致。

蔡澍证明,在不完全劳动力市场和流动性约束下,小额信贷的减贫效果存在着不一样的机制。在完全劳动力市场下,小额信贷将为家户提供农业投资的启动资金,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口迁移。然而,在迁徙成本较高、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既提升了家户的农业投资,也提高了人口迁徙率;此外,在更加贫困的地区,小额信贷对人口迁移的促进作用更大。蔡澍的模型也通过分类讨论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存在与否,利用统一的理论框架解释了国际上对小额信贷成效的争论。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蔡澍对人口流动阻碍因素的识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表明,人口流动受阻所导致的劳动力资源错配,将进一步阻碍贫困人口脱贫和社会生产率提高。因此,对人口流动阻碍因素的识别及消除,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中国发展的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起,小额信贷开始在中国全面推广。相信“小额信贷”这一利器,会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

作为博士毕业不久的“青椒”,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的学术平台年轻而富有活力,让蔡澍感到很满意。学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对接国际前沿,根植中国现实,为各位老师提供最佳的发展平台。发表学术生涯上的第一篇独立作者文章,蔡澍收获良多,“从首稿到终稿,相当于独自把从选题到发表的科研过程走了一遍。期间得到了太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经历了不少磨砺,也收获了自信。”

接下来,蔡澍还会在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上继续耕耘。他正在考察小额信贷项目对农村的社会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亲朋借贷会不会消减。“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社会关系的量化更困难,挑战更大。再接再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