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问政暨南”第十期:精准扶贫的现状与未来

2019-09-12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教授就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精准扶贫的目标、内容、措施和难点做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9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三贵教授到访IESR,并为师生做了题为“精准扶贫的现状与未来”的讲座。汪三贵教授就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精准扶贫的目标、内容、措施和难点做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并在最后探讨了精准扶贫的成效,分析了国家未来扶贫战略的走向。

汪三贵教授

一、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

中国的扶贫政策根据扶贫对象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986年到2013年的区域扶贫开发阶段,二是从2014年至今的精准扶贫阶段。在区域式开发扶贫的过程之中,中国的扶贫经历了几次重大转变,1986年,国家首次确立了以贫困县为单位进行扶贫开发,并在1994年正式确定了592个国定贫困县。2001年,国家进一步将贫困村作为扶贫对口的单元,到了2011年,国家在新的扶贫开发纲要中提出,要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并在全国确立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扶贫开发是以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也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贫困县在粮食、农业生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精准扶贫的内容、措施和难点

汪三贵教授指出,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到2020年解决现有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也即,贫困人口的收入要超过贫困线,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而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识别和瞄准到户到人;第二,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施;第三,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第四,脱贫退出需要评估。目前,国家采取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补偿、异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多样的综合性扶持措施,助力精准扶贫的落实和推动。

精准扶贫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在这项工程实施期间出现了诸多工作难点。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初期,对于贫困人员的精准识别问题存在着标准不明、方法不一等工作困难,给一些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造成了一定混乱。在现阶段,精准扶贫中的问题主要是关于贫困户的三保障问题,如何规避贫困户的辍学风险,如何确定医疗扶贫的标准和工作重点,如何进一步确定和保障危房改造的对象,这些问题成为了当前扶贫工作的难点。


三、精准扶贫的成效

在中央的大力推动之下,中国的精准扶贫成效斐然。主要表现在: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减贫速度不断加快,近几年,每年脱贫的农户数量达到1000万以上;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是2012年的1.99倍,年均增长12.1%;三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居住安全、厕所卫生、饮食安全等情况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四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贫困地区自然村通电、网络、道路硬化以及公共交通情况有了明显进步;五是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学校、卫生所的设施条件和从业人员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六是改变了农村的基础治理方式,驻村帮扶、考核评估等多种方式促进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四、国家未来扶贫战略的走向

最后,汪三贵教授与我们探讨了2020年后的扶贫战略走向,他认为,随着精准扶贫对绝对贫困现象的消除,贫困问题的重点将会转向相对贫困问题,未来农村的扶贫规划将会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施行,城乡扶贫的步伐也将逐步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期间,要更加注重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的驱动,要更多依靠市场和专业性民间组织,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