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Daniel Berkowitz,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哈佛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访问学者,现任Association for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主席,曾任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的共同主编,研究领域为制度及政策、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学、法律和金融学、应用微观经济学等。
选择经济学是巧合,也是命中注定。Daniel Berkowitz教授出生在美苏冷战时期,又是犹太人,祖父祖母来自当时尚存的苏维埃联盟,种种因素使得教授自小便对“浪漫”的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这位有着传奇背景的经济学界大牛,一探他眼中的经济世界。
国际局势与中国创新之路
谈及近年来变化莫测的中美关系,Berkowitz教授对特朗普上任后的对华政策颇有微词。自由贸易是任何具备基本国际贸易学知识的人都应该明白的,使世界陷入难以预期的贸易战之中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针对特朗普宣称的“贸易战保护美国人民、带来更高的就业率”,教授也表示了怀疑。即使是出于政治、国家安全角度的考量,美国也不应该这样打破二战后得之不易的平静。中国的发展或许威胁到了美国的某些利益,但这样的一场贸易战带来的后果会是毁灭性的。
中国外交关系的稳定离不开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国提出的2025计划鼓励企业创新,但创新却是一道需要各方通力配合解决的难题。私人企业“借贷难”的情况是桎梏企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原因。教授介绍到,根据他所做的关于公司金融方面的研究,一大批私人投资者在从银行获得借贷的时候遭受到了很大的困难,这直接导致了企业难以支付高额的研发费用,转而钻研低价的仿制技术,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政府可以从银行等金融系统入手,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得私人企业家可以更多、更容易地获得贷款。
对中国经济学者的建议
“我相信西方经济学同样可以适应中国的土壤。”教授非常认真地表示。尽管中国的确存在自身的特殊性,比如相对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中国企业和社会更加看重集体效应,但经济学理论的诞生自然是有其普适性。成功的理论需要经过检验,而现在看来,经典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也吸收了公共品等在中国盛行的经济现象。当然,修正和补充一定是必要的。经济学是一门谦逊的学科,诸如文化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大相径庭的要素需要后来的学者将其整合进经济学之中。经济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西方经济学可以在不断的演变和进步中适应更多的中国国情。
比起对于学术上技术性的建议,教授特别提到对于研究者个人的建议:做一个善于社交、善于学习的经济学学者。在采访教授的过程中,教授全然没有社会对学者刻板印象中的学究气,而是以幽默风趣打动着与之对谈的每一个人。谈到这一点,教授表示,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善于社交的研究者。“我最开始写论文的时候做的是计量经济学方向的研究,非常具有技术性,但也使得我不擅长与人沟通。我的导师告诉我,做论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说服他人你在做有趣的事情,如果你发现没有人愿意端杯咖啡来聊聊你最近的工作,那你可就得小心了。”教授告诉记者,来到中国,见到这么多的人在做有趣的事情,这种感觉真的很棒,让人充满热情。而“学会社交”这句话也被教授作为给青年学者的建议。“很多学者都会给杂志的编辑发很长很长的文章,恳求主编给予推荐。而我擅长的是写精简的邮件,甚至有一次在两个小时内就得到了大忙人的回复。”学会精炼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人恰当的沟通,这条准则在看上去呆板的学术界同样适用。
此外,谈及经济学学术研究以外的兴趣,教授特别提到了自己对于心理学和历史的兴趣。好的学者,尤其是社会学科的学者,是应该通晓社会各行各业的。“如果不从事经济学研究,我很有可能会选择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教授表示,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永远带给他无限的热情与动力。
对IESR的明天充满期待
当提到这些天在IESR的感受时,刚刚参加完芝加哥-暨南人类发展研究联合计划揭牌仪式的教授难掩对IESR的赞赏。短短几年间,IESR作为一个年轻的学院,已经获得了海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在学界得到了良好声誉。“我很开心,也很幸运可以有机会来到这里,与这么多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中国年轻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未来,希望能有进一步的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