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副院长张思思:IESR最初吸引我的是初创团队成员的成就感

2019-03-11
摘要成为IESR院副院长的三年里,张思思见证了学院发展的整个历程,从最开始的创立到今天在学科发展、国际化教育、机制改革、新型智库全方面取得累累硕果。

【人物名片】张思思,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09年获美国波士顿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曾先后在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Demograph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B.E. 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Housing Policy Debat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十余篇高质量文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广州市哲学社科“十三五”规划智库课题及北大-林肯中心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获得2017年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年会最佳论文奖一等奖、2016年上海金融业改革发展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成为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的三年里,张思思见证了学院发展的整个历程,从最开始的创立到今天在学科发展、国际化教育、机制改革、新型智库全方面取得累累硕果。


IESR最初吸引我的是初创团队成员的成就感

早在IESR筹备成立时,张思思就被当时还是上海财经大学同事的冯帅章老师描述的研究院发展愿景所吸引。冯帅章认为广东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客观上为人才发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大环境,他想抓住这个机遇做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是学术界的一个基础设施,建成后可以推动很多相关研究的发展。基于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上开展的严谨的学术研究,结合现实问题为政府建言献策,能真正推动学术成果为社会带来一些改变。

张思思选择了IESR,她想参与经历一个学院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想试试在中国建立新型智库。“这就像是创业,建立全新的平台尝试全新的事物。即使未来要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作为初创团队成员的兴奋感和成就感吸引着我。” 她信任冯帅章院长的能力和判断,相信他能带领大家把愿景变成现实。

张思思有5年海外工作经验。2009年,她从美国波士顿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选择在美国的智库工作。她去的第一家智库是IMPAQ International,该智库在过去十年迅速壮大,目前已在全球各地发展了十几家分支机构。随后,在2010年3月,美国城市研究院(Urban Institute)邀请她加入,在这里工作的三年半时间,她对住房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重心从读博士的劳动经济学转向城市和房地产经济学。2013年10月她加入房利美(Fannie Mae)。“五年的海外工作经历对我非常宝贵,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美国一流智库和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工作模式”张思思说。

她始终认为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严谨的政策研究可以转化成学术论文,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学术成果经过适当改写可以产生政策成果。“国内有不少观点认为年轻老师应该发论文而不应该做政策研究,但我觉得这两者是不冲突的。我的前两份工作是全职的研究员,也没有因此让学术研究停滞不前”。张思思在美国智库工作期间,与同事合作撰写的政策报告在业余时间改写成论文,发表在Demography,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ER Papers and Proceeding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张思思说“我在做每一个政府项目和写政策报告时都会思考如何将这个项目转化成学术论文,现有文献有什么局限性,用什么样的identification,也会向学术界资深的教授请教。”

在张思思的眼里,“IESR就像一个小baby, 我看着他出生,长大,并和他一起成长。当时完全没想到能够发展得这么快,也没有想到一个全部由年轻人组成的以海归为主的学院可以把智库工作做起来”。美国的智库模式是以数据为基础,用最前沿的方法,做严谨的实证分析,给政府提供咨询,并将成果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大众。在冯院长的支持和指导下,她把国外的这套先进的制度包括运作流程、管理模式、成果转化等经验应用在IESR的智库建设上。

如今,研究院已经成立了社会调查中心与政策研究中心,两个中心紧密配合,践行“新型智库”发展模式。智库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发展与住房政策、产业政策、乡村振兴、劳动就业、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人口流动等领域。基于社会调查中心的微观数据形成政策性报告解读,立足本土,放眼国际。短短三年间,智库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学院老师撰写的观点评论文章多次在国内知名媒体财新传媒、财经、南方周末、澎湃新闻等发表,政策研究得到广东省省委领导批示。在2017年首次荣登核心智库榜单,成为全国16家“高校智库A类——211高校经济领域”的入选智库之一。此外,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中,政策中心名列社会类智库专业影响力排名榜中第十位。


发展智库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尝试

面对这些成就,张思思并没有觉得未来轻松,她认为目前在国内发展以年轻人为主、以海归为主的智库仍然是一个艰难的尝试。其中,最大的阻力来源于吸引和激励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加入智库的工作。首先,国内就业市场上,愿意成为全职智库研究员的科研人员很少,可能是因为平均待遇及职位的稳定性不如教学科研轨的老师。学院的政策研究轨只是一部分时间做政策性项目,大部分时间自主写学术论文,而且还有教学减免,即使这样也很难吸引到新的有竞争力的人才。其次,学术研究和政策成果的转换还存在一些冲突。青年学者的研究领域一般较集中而且论文研究的时间周期较长,但是做政策讲究时效性,而且很多时候热点问题未必和学术领域完全一致。在访问上海及北京多家智库的过程中,负责人也纷纷谈到现有激励机制不足以鼓励学者做政策研究。

人大国发院_副本.jpg

1552274510678014650.jpg

我院一行赴京进行智库交流访问(左4为张思思)

为了解决智库面临的人的问题,IESR做了诸多尝试。首先是柔性引进资深学者参与项目。引进政策研究经验丰富的特聘兼职研究员,以这些研究员的研究领域为中心开展项目,组建团队。项目推进过程中邀请该领域的顶尖学者和资深专家对项目进行指导。在今年的广东省千村调查项目中,自2018年5月份项目启动到2019年1月份项目报告发布期间,邀请了多位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共开展了3次研讨会,指导千村调查及报告的撰写。张思思表示目前正在招募硕士学历的全职研究员加入到IESR政策研究中心的团队中。美国智库的研究人员结构丰富,硕士学历的也占相当比重。本科生作为研究助理在智库工作几年后申请一流学校的博士也很多见。在美国的工作经历中,她发现硕士生和本科生在某些方面,比如人际沟通、项目执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一点也不输于博士生。她认为IESR也需要全方面地吸收具备不同能力的多元化人才。

1552274539246013324.jpg

张思思在2018千村调查报告内部研讨会上发言

其次,鼓励学院老师将学术成果转化成政策成果并尽可能提供支持。比如将学院老师在英文期刊上发表的中国经济实证文章由全职研究助理转化成专题报告,设立“黄埔大道西观点”公众号给老师提供发声的平台,并将优质文章推送给公开媒体。给学院愿意参与政策研究的老师提供激励如项目酬金、减课时、延长tenure clock等,吸引他们作为兼职研究员加入到项目中。

此外,IESR还决定建立共享数据平台。张思思介绍道,“IESR愿意开放数据平台,吸引外界感兴趣、有潜力的学者加入到我们的项目中来。”首个开放的数据是2018年广东千村调查数据,对此感兴趣的学者可以提出申请。申请通过的学者将可以在远程数据平台上免费使用2018年广东千村调查数据进行学术研究,并可以针对2019广东千村调查提交具体研究计划及参与研究设计。与此同时,学院正在开展“调研南粤,美在乡村”大学生调研大赛,对入选的调研方案提供前期指导、调研补贴并将对调研成果评奖并举办成果展示交流会。


享受工作,找到平衡点

作为IESR的副院长和智库负责人,张思思日常面临着许多行政琐事。她尽量在繁琐而忙碌的工作及家庭中找到平衡,见缝插针地开展学术研究。“虽然行政工作占用了很多时间,但也让我更珍惜剩余的时间,工作得更有效率。”忙碌的工作,也让她学会更好地面对压力。“我在行政工作及智库管理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每年去北美经济学年会招聘海外博士,能了解刚毕业的博士生做的前沿研究。负责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和政策性会议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各领域的资深学者。做智库也是我回国一直想尝试的事情。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



最近,张思思还被评上了IESR的长聘副教授。研究院实行教师聘用双轨制,即教学科研轨与政策研究轨并行。教学科研轨含助理教授、副教授、长聘副教授、正教授四个职级。每年,符合条件的教师可提出升职申请,按照研究院的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评审。张思思表示,学院的tenure制度正向海外知名高校看齐,没有期刊目录的硬性要求,更看重同领域专家的评审意见,要感谢校领导对学院的支持及给予学院充分的自主权,灵活的用人制度和评聘标准能吸引到更优秀的人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