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改革先锋
——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成为暨大综合改革示范区
清晨的阳光穿过百年侨校的老树,洒在暨南园的红砖墙上。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的会议室里,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味,几位老师正围绕着一个学术问题,交换彼此的想法,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自2015年成立至今,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硕果累累,教师高水平论文频出,仅2017年就获得3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9项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立项,社会调查中心也成功开展多项社会调查项目,如中国乡城人口流动调查(RUMiC)、中国家庭就业调查(CHES)、绵竹儿童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追踪项目(LSCD)等。
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这里师生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2017年9月30日,暨南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将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作为“暨南大学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单位,并将职称评定、评聘自主权下放至研究院。这在暨南大学尚属首次!这意味着学校将赋予研究院更高的人事制度、学生培养及智库建设自由度。
一、聘用双轨,动态发展
2017年10月,经单位考核与同领域国内外专家评审,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同意孙伟增博士由研究轨转为教学科研轨的申请。
研究院目前实行教师聘用双轨制——教学科研轨与研究轨。教学科研轨以科研标准(如高水平论文发表等)考核教师;研究轨以智库相关的政策研究成果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孙伟增博士此次转轨,是研究院重视人才个性化发展的体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研究轨与教学科研轨可以灵活转换,意味着教师可以综合考虑自身的学术表现、科研兴趣及发展方向,对自身定位进行调整。
“因为我是工科出身,在读博期间,就感受到在工科环境中做经济学研究的难处。”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孙伟增通过参加研究院的各项学术活动,以及与学院同事合作交流,对教学科研岗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有了更多了解。“在研究院工作,我开拓了视野,对更高层次的经济研究十分憧憬!”
孙伟增坦言,这次转轨其实给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非常希望把有限的精力用于学术理论的积累,而教学工作有助于我进一步完善学术体系。长期来看,我可能会更多地从事应用型研究,但这要求扎实的理论积累。
孙伟增在我院举办的“问政暨南—房地产与城市政策”研讨会上做主题报告
二、自主评聘,学术标杆
改革后,学校将教师评聘权下发至研究院。研究院对教师实行准聘长聘制。教学科研轨含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长聘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enure)、正教授(Professor)四个职级。研究轨含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长聘副研究员、正研究员四个职级。任职满六年的教师可以获得一个学期的带薪学术休假。
每年,符合条件的教师可以向研究院提出升职申请。初审合格后,申请人材料将送交国内外同领域专家,进行同行评议。之后,由研究院教师及若干名院外专家组成升职评审委员会,综合考虑申请人各方面情况,形成推荐意见,交由院长最终决定。
今年10月,经过同领域国内外专家评审、研究院升职评审委员会审核,谷一桢、史炜晋升为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谷一桢老师表示道:“如今的评聘机制与国际知名高校的相关制度非常接近。研究院没有期刊目录,更看重同领域专家的评审意见。”
谷一桢在我院主办的“2017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国际研讨会上做主题报告
史炜在我院举办的计量经济学学术研讨会上做主题报告
三、社会脉搏,学术思考
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无论是及时把握国情脉络,还是系统总结中国经验,乃至对传统理论进行创新,都离不开细致艰苦的数据收集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帅章教授如是说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研究院成立了社会调查中心、政策研究中心、发展交流中心。研究院通过社会调查中心与政策研究中心承接横向课题,通过发展交流中心开办国际硕士等项目,举办各类培训,自主创收。研究院创收收入将用于学科建设等有利于促进研究院发展的项目。
我院社会调查中心主持的2017中国就业调查项目
成立至今,研究院以数据为导向,关注中国社会,“接地气”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冯帅章老师的团队聚焦于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儿童与青少年发展问题。他与团队实地跟踪调研了3000名包括随迁子女在内的小学生的学习、健康、家庭背景、学校与班级等情况。2017年4月,冯帅章与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陈媛媛、经济记者金嘉捷一道,出版《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的上海模式》一书,总结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引发社会舆论对该问题的关注。
《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的上海模式》发布会现场
谷一桢老师与合作者则应用全国的土地交易数据库和北京的容积率调整数据,进行容积率控制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衡量容积率控制强度的方法。读博前,谷一桢在北京从事过几年城市规划的工作,这段经历对他目前的研究课题如土地利用管制、城市交通等颇有裨益。
此外,还有如薄诗雨、宋彦老师关注医闹事件对高考生源报考医学专业的影响,孙伟增老师关注中国开发区政策,蔡澍老师关注精准扶贫问题,刘诗濛老师聚焦中国城市吸引力研究……正是凭藉无数老师扎实严谨的研究,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的机制被一步步揭开,研究院也一步步向着“专注中国问题”的高水平智库迈进。
四、人才培养,精英模式
“数据、研究、智库、学生”,是2015年冯帅章在就职典礼上提到的四个关键词。“研究院四个方面的工作是紧密相关的。数据收集是基础,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相辅相成。学生培养建立在前三者的基础之上,又为这三者服务。”冯帅章教授表示道。
如今,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的博硕招生与培养模式,与国际一流经济系培养模式接轨,并单独制定博硕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标准,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后实行。与此同时,研究院通过本科创新班进行本科教育的改革试点,采用一流师资和北美经济教育模式。
负责学生相关事务的谷一桢老师与研究院的本、硕学生接触后,欣慰地说:“这些学生都很活跃、很聪明,对学术研究充满兴趣。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当任老师们的助研,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出色的帮助!”
冯帅章教授认为,要给学生们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接触调查项目,也鼓励学生跟随导师开展前沿学术研究,“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积累研究经验。
我院2017年开学典礼师生合影
根据《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2年)》,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的核心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打造鲜明的国际化特色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二,建设以中国问题为特色的学术及政策研究队伍,特别是在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方向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犹如一只雏鹰,即将展翅翱翔——研究院规划,五年内全职教师规模达到50-80名,涵盖应用经济学各主要领域。教师队伍中海外毕业博士比例达到90%,组建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聘教授队伍,输送学生到世界排名前50学校继续深造。以数据调研为特色,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新型国际化智库。
一幅蓝图令人心潮澎湃,而当走进研究院,一种细水长流般的宁静会包围每位师生的身心。“研究院以实证数据为基础、以高质量研究为目标,让人不容易陷入到浮躁的状态。”孙伟增说道。同时,研究院老师之间的分享和讨论,常常得到“1+1>2”的效果。“这里有很多优秀的同事,不论是在平时交流还是在学院brownbag seminar交流中,都得到了不少启发。”谷一桢表示道。
研究院几乎每周都会请其他院校的学者来开seminar,分享他们的研究进展。此外,研究院也主办过几次国际学术会议。助理教授蔡澍特别提到去年组织的AFIT(Asian Family in Transition)会议:“会议有诺奖得主Heckman教授参加,能跟这么多牛人交流,机会十分难得!”前来访问的多伦多大学经济学教授Loren Brandt对此也给予肯定:“IESR大部分成员是年轻学者,引进或者邀请有经验的教授来交流,为年轻学者提供学术建议和学术资源,这大有裨益!”
AFIT会议与会嘉宾合影
谷一桢老师很喜欢研究院的这种氛围。“在IESR工作感受非常棒。学院有专业的行政团队,让我们减少了很多行政事务,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研究。当然,为每位老师配备独立的办公室也是加分项。工作之余,同事之间相处很融洽。可能因为大家都很年轻,我们会经常去踢足球、打羽毛球或聚餐等等。”
回首两年前研究院的成立,史炜老师感慨地说到:“两年不到,研究院从教师、学生,到社会调查中心、政策研究中心等等,从无到有,渐成规模,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业!”
正如研究院院长冯帅章教授所说:“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成为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冯帅章认为,经世致用是学者的价值所在。“通过研究,拨开某些社会问题的迷雾,并基于证据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既是学者的责任,也带给学者巨大的价值感!”
前路未知,却充满阳光——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正在向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经济学科研教学机构与国际化智库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