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润物细无声 ——记IESR本科导师制

2018-05-17
摘要本科导师制并非IESR独创,但为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配备导师,在国内仍比较少见。通过导师制,IESR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一提起经济学,许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让你将来赚大钱的专业!”刚接触经济学的同学们,有时也不能“免俗”。“进IESR之前,我就想着将来进入高端的金融行业,赚大钱!”亚婕同学笑着说。

       事实上,经济学也是一门需要坐得“冷板凳”的严谨学科。不过,坐“冷板凳”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以下简称“IESR”)的导师制,帮助还有些懵懂的同学们去感受这个过程。

    “最近情况怎么样?有什么困惑吗?”

    “对于这个主题,我们一起找一些文献来读一读。”

       如今,导师与学生每周或每月见面交谈,已成为IESR的寻常景象……


导师制的三棱镜

       本科导师制并非IESR独创,但为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配备导师,在国内仍比较少见。通过导师制,IESR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文文同学回忆道:“ 一开始,我会去看老师们的简历,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现朱宏佳老师做的环境、房地产方面的课题自己挺感兴趣的。另外平时学院会议有接触到朱老师,感觉他很认真负责。”肖雄同学则坦言因为自己喜欢数学和统计,所以选择研究计量的史炜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

       李蔚同学选择蔡澍老师作为导师则是因为一次采访。那一次李蔚同学作为学生记者,采访蔡澍老师对精准扶贫的研究。采访中李蔚意识到,对扶贫机制和效率的研究,将切切实实帮助到遥远大山中的人们。他至今仍然很感慨:“我第一次了解到,做研究、写文章,有时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儿。好的经济学研究,是与社会脉搏紧紧相连的。”

       在大二上学期,同学们会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专攻某一经济学领域的老师。再经过学院协调和老师选择,最终确定导师关系。

       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导师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了同学们意外的惊喜。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有点懒,史炜老师很认真严谨,我想他会通过布置任务来push我!”然而,老师选择的方式却和肖雄同学想的不太一样。史炜老师并不会具体安排任务给肖雄,“我觉得兴趣很重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我不会去限制他,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我觉得都OK。”因此,当肖雄提出某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时,史炜老师会帮助他圈定一个合理的范围,让他自己寻找文献阅读,再在下一次导师见面时进行反馈,一起探讨。

       私底下朱宏佳老师也给文文和亚婕同学不一样的感觉。“选朱老师为导师后,我们发现平时开会上严肃的朱老师,其实很亲切和蔼。”文文同学说道,“他常常会关心我们学习压力大不大,让我们学习与娱乐也要兼顾。每次和朱老师都能从学习聊到人生和未来,挺有意思的,这也促使我进一步去思考。”

       有时,朱老师看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学生可以消化的文章时,会转发给学生看,然后一起交流。“朱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兴趣,不能把别人给的任务忙完了,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亚婕同学对朱老师的这句话印象很深。

本科生合影.png

IESR本科同学合影


经济学的想象力

       每次面谈后,朱宏佳老师会给学生数据,给她们一个处理方向,让她们自己去探索。“一周后,她们给我反馈处理情况,如遇到了什么困难,做到哪一步了。我再针对她们的问题进行解答。”不过,总是面对冷冰冰的数据,亚婕同学一度觉得快要失去兴趣:“朱老师指导我们清理空气污染数据。但大部分的空气指标常常是冬季差、夏天好,北方差、南方好,久而久之觉得很无聊。”

       了解到亚婕的想法,朱老师跟她讲了数据之外的故事:看似很有规律的东西,很可能具有“人为因素”。此外,朱老师还向学生介绍用卫星灯光数据衡量经济发展,文献中如何讨论影响基金经理业绩的因素等等。“感觉朱老师提到的事情很神奇。他让我重新觉得看似枯燥的数据也能很有趣,值得深挖的地方还有很多!”

       宋彦老师也常常给乘羽和乃嘉同学发一些有趣的经济学文章,让乘羽印象较深的是一篇伯克利本科生写的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论文。论文中,作者选取一个经济学职业论坛网站,抓取论坛话题及其评论数据,通过文本挖掘,作者发现,在一个与女性相关的话题中,评论的学术和专业导向减弱了,还伴随更多的隐私信息和外貌描写。“读完之后感觉作者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很有趣,没想到经济学也可以这样研究!”

       “和老师交流多了,视野更加开阔,意识到还有很多要学,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亚婕觉得能选择朱老师作导师很幸运,“遇见朱老师之前,我不太了解学术;和朱老师谈了之后,觉得做学术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1526521150480046312.jpg

IESR两周年院庆师生合影


细水长流

    “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学术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通过导师制,同学们跟着导师,从数据收集、项目策划,再到项目执行、论文撰写等等,深入了解科研的整个过程。

       亚婕和文文同学对空气污染这一问题感兴趣,她们的课题《短期空气污染抑制政策的效果及影响机制评估》得到了2018年的挑战杯和校级大创立项资助。“朱老师会循序渐进让我们掌握一些做实证研究的技能。比如数据清理,老师给我们一些原始数据,让我们尝试整合、配对,处理缺失值、重复项等等。”近一个学期下来,她们的实证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朱老师也很欣慰,“虽然她们刚入门,还不能独立做科研,但是她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思维和自己的想法。”

       肖雄和稚雯同学的课题《不分“闾左”可得安居乐业?——用主观幸福感对混合居住模式进行价值判断》获得了2018年的广东省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重点项目、挑战杯和国家级大创立项资助。相关问题的思考,却可以追溯到去年IESR+“数据驱动的城市设计& Talking data科研合作战略”讲座。

       那时,史炜老师和肖雄同学一同听讲座,他们了解到,Talking Data(一个移动数据服务平台)上大量的用户特征数据较好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如不同阶层人群存在时空折叠(即工作的地点、消费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讲座还提到社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听完这场讲座之后,我们两个都觉得挺有意思,便一起收集相关文献,这可以说是课题的缘起。”史炜老师回忆道。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肖雄同学发现,配建保障房政策中对混合居住的安排缺乏理论支持及合理的价值判断。一个有价值的课题便慢慢成型了。

       如今,学院很多同学也经历了课题立项的过程。通过导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立足社会现实,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积极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共获得 5项“2018年度暨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及6项2018年暨南大学“挑战杯”竞赛项目立项。“老师的知识面很广,在选题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肖雄说。在立项申报书的撰写过程中,导师们也给予学生很多建议,使申报书更有条理。


余记 

       和导师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让同学感动的瞬间。寒假时,李蔚同学尝试自己做一个小研究,他将实证的思路发给蔡澍老师看。让李蔚同学感动的是,蔡老师对思路做了很详细的批注,大到总体思路的改进建议,小到某个字词的运用。

       肖雄同学则记得,在准备挑战杯立项那会,不巧史炜老师也在准备一个学术会议。一天晚上,他给史炜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询问立项相关问题,“凌晨2点,我收到史炜老师的回复!当时特别震惊!”

       亚婕和文文几乎每周都同朱老师见一次面。“我们知道朱老师自己的科研很忙,还肩负一定的学院工作,还坚持每周找我们谈一次,挺感动的。”

       对于IESR的老师们来说,对学生负责总是要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我觉得教学和科研对大学老师来说都不可偏废,无论教学对科研是否有帮助,都应该把教学工作做好,对学生负责。”朱宏佳老师说道。

       怀着同样的初衷,折射出不一样的光彩。导师制的故事,还将继续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