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院城市经济学团队建设受到学界关注

2016-10-11
摘要8月份,《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文章《城市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概览》,文章从目前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与重要团队两方面进行概括描述,在介绍城市经济学领域目前几支已初具规模且具有国际研究水准的团队时,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包含其中。本文特将该文转发,供读者了解。

编者按: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文《城市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概览》,文章从目前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与重要团队两方面进行概括描述,在介绍城市经济学领域目前几支已初具规模且具有国际研究水准的团队时,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包含其中。本文特将该文转发,供读者了解。

城市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概览


1964年,威廉·阿隆索出版了《区位和土地利用》书,奠定了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70年代时最优控制理论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应用,标志着“新城市经济学”的诞生(Mills and MacKinnon,1973)。在国际上,尽管相比于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些传统分之学科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较短,但经过50多年的发展演化,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日臻成热,空间维度也逐步被主流经济学所重视。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伴随改革开放和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也逐步发展起来,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蔡孝箴、饶会林、杨重光等学者率先引进西方城市经济学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城市经济学在中国的旱期发展。1990年后半段以后,特别是2000年之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实践上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在此期间,国外前沿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成果在不断引入,使得更多国内学者开始从空间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视角去认识城市产生、发展以及城市问题,带来了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新机遇。


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政策的推动,城市经济学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总结起来,现阶段我国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投人到城市经济学领域,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也使得本领域高水平成果频出;第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前沿研究方法运用和大规模微观数据可得性的提高(包话城市大数据的兴起),为各类城市经济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坚实的数据基础,使得城市经济学学者得以利用最新的研究手段和丰富多样的城市数据研究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三,不同学科领域交叉研究的日益加强(如微观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等)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注人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提升了城市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第四,城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日趋国际化,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不断加强,无论是中国学者在国际城市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还是国际学者来华任教、讲学和参会,以及国内学者赴海外交流,都使得国内的城市经济学学者开始在国际本领域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更多的学术话语权。

研究热点
随着大批优秀学者的加入,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中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在诸多方向取得可喜进展,以下概括了近几年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方向。

1.城市化与制度变革。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就城市化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其中城市化的模式和道路是本领域研究的热点(例如,关于发展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的争论从未停止)。相应地,城市化的驱动力、城市体系与城市竞争力、如何投资城市基础设施以适应大规模城市化的需要、户籍制度改革对人口和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等问题也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2.城市产业发展与劳动力市场。产业聚焦和人力资本积累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该问题就需要将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城市产业结构纳入城市经济分析当中。目前有一批国内的城市经济学者在从事此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聚焦于聚焦经济的微观机制(原材料共享、劳动力池与知识溢出)、城市产业结构及转型(关注资源耗竭型城市发展、产业空心化城市发展)、城市劳动力市场以及非正式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积累问题。

3.城市土地与住房问题。土地和区位资源的稀缺性使其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特有的城市土地出让制度,也使关于中国城市土地问题的相关研究更具有现实价值。目前中国有许多城市经济学者在专注研究相关问题,包括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土地财政(与上面提到的地方政府行为也有关)、土地流转制度等,同事土地供给约束以及土地利用管制如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及房地产市场发展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相比于土地问题,住房问题更是政府、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过去的房地产“黄金十年”,北京房价上涨了380%,而深圳则上涨了500%(根据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城市住房同质价格指数计算)。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学者集中讨论了城市房价过高的成因及后果。

4.城市空间结构与宜居性要素(amenities)。作为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载体,城市空间中蕴含着企业、居民、政府互动的行为机制和经济规律。如何从开工建视角识别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机制,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提高城市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特点。同时,随着国内学者对城市生活和消费功能的日益重视,城市宜居性要素的供需机制及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已成为前沿的研究话题。

5.集聚的外部性。城市的集聚效应带来了生产规模的报酬递增,是城市创新和增长的驱动力。但是与此同时,人口和经济活动在有限空间内的集聚也会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负外部性,比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供给不足、犯罪率提高、城市内部的阶层分化等。这些现象在中国的大城市中非常明显,城市经济学者们不仅研究这些负外部性的产生机制与发展路径,还测度这些负外部性带来的损失,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重要团队
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经济学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学者和团队,这些学者活跃在中国各个高校和学术机构中。从本领域国际期刊的发表来看,迄今为止在城市经济学量大顶尖期刊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和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两个机构,分别是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已发表10篇)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已发表5篇)。除了上述两个机构外,从此次“城市经济学”研讨会大家的讨论中也能够感觉出目前有几支已初具规模且具有国际研究水准的团队,包括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以及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等(未完全列举)。

结语
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吸引了不少国际上水平领先的学者加入到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中来,而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水平。但也应该看到,国内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内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还不成熟,相比于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大学科中的影响力。第二,城市经济学领域仍需更多的高质量实证研究,并应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充分的交流与对话。此外,很多重要的现实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公开数据,其研究还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的阶段。
    
总而言之,中国的城市经济学仍然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学科,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学者加入这个领域,为探索城市演变的规律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而努力。同事,这个学科年轻甚至稚嫩,充满困难和挑战,任重而道远。愿诸君共勉!


 (本文出版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25日第8版专题版 作者 胡晓珂 )


以下为目前我院在城市经济学领域的全职教师:

薄诗雨_副本_副本.jpg

薄诗雨,助理教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领域: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谷一桢_副本.png

谷一桢,助理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领域:城市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

刘诗濛.jpg

刘诗濛,助理教授,美国雪城大学博士,研究领域: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

史炜_副本.gif


史炜,助理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

孙伟增_副本.gif

孙伟增,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研究领域: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

张思思_副本.gif

张思思,副教授,美国波士顿学院博士,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经济学。

朱宏佳.png

朱宏佳,助理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研究领域: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


以下为几位老师在城市经济学相关领域发表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助理教授谷一桢老师发论文还被国际一流期刊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接收。

发论文情况.gif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