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发布了《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诸多研究发现获得了多家权威媒体关注。
南方日报:
1月10日,《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简称《报告》)发布会暨村长圆桌论坛在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举办,发布了村庄概况与生态环境、乡村就业与收支、乡村治理、精准扶贫与一村一品、乡村教育、农村金融6个方面的研究报告和发现,并为获得“广东千村调查先进单位”的村委颁奖。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介绍,广东千村调查项目是由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发起,暨南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与共青团暨南大学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省性调查项目。该项目深入广东乡村进行入村入户调研,系统地收集广东省乡村发展的微观数据和相关信息,利用一手数据研究三农问题,实现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有机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项目利用大学生志愿者暑期返乡的契机,深入广东省乡村进行入村调查。2018年,该项目招募153名调查员,使用分层抽样法抽取广东省 100 个行政村,207 个自然村,对2977户农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通过GPS定位、照片核查、实地核查、电话核查、录音核查等严密的质控方式,为项目数据的科学性、严谨性提供保障。
《报告》显示,调查的100个行政村中,拥有公共交通服务的行政村的比例达63%。行政村宽带网络和手机4G网络的覆盖率非常高,100个行政村中只有2个还未覆盖宽带网络和手机4G网络。98%的行政村拥有医院(卫生所),51%的行政村拥有自己的公园或村庄附近有公园(公共休憩场所),行政村公共卫生厕所的覆盖率为55%。
而在调查的207个自然村中,拥有公共交通服务的比例为15%。大约32%的村庄拥有医院(卫生站),34%的自然村庄拥有公园(公共休憩和健身场所)。与行政村的情况相似,自然村的宽带网络和手机4G 网络的覆盖率也比较高,分别为88%和91%左右。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副部长刘守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钱文荣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钱文荣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理解农户的行为是探索“三农”问题的关键,广东千村调查对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刘守英表示,广东作为发达地区,不同的区域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调查所得数据的应用不仅对广东的决策有意义,对全国来说也非常有意义。
来自广州、清远、云浮的6位村委会代表也参与了圆桌论坛,专家学者、基层代表共议乡村振兴之道。
【记者】马立敏
【通讯员】武茜
经济日报:
1月10日,《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发布会在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举办。报告从精准扶贫、乡村治理、农村金融改革等角度出发,系统收集了广东省乡村发展的微观数据和相关信息,利用一手数据研究三农问题并提出专业建议。
研究报告发现,广东省农村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率为59%,最主要的受雇劳动占52%;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为42.56%,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量接近467万;农村金融很不发达,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情况都很低,主要的借贷集中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具有互助性质的、无利息的、口头约定的、没有具体还款日期的互助性质的借贷;扶贫工程集中在产业扶贫、光伏扶贫和“一村一品”三大类等成果。
在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看来,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人口流出加剧,互联网也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新时期需要开展系统的农村调查以摸清当前农村问题的基本情况和变迁态势。
“并且,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业自然、历史环境差异巨大,发展水平也相差甚远,各地农村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各具差异,各类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除了全国范围的农村调查,针对广东本地区农村的深入调查也十分必要。”冯帅章说。
记者了解到,报告课题组从行政村、自然村、家户三个层面开展数据收集,抽取了广东省约100个行政村、200个自然村,包含3000多户农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调查内容涉及村户的土地、收入、消费、就业、教育、农业生产、农村信贷、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扶贫战略、乡村治理等方面。
当前,广东省农村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新时期。统计数据显示,广东乡村人口338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3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广东正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业态创新,加强标准化生产提升广东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梳理重大政策性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创新力度。
(经济日报 记者:张建军 见习编辑:覃皓珺)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璐瑶、通讯员武茜报道:你知道吗?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为45.41%,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月10日,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正式发布《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介绍,千村调查从2018年5月-9月间进行,涵盖广东省约100个行政村、200个自然村,包含3000多户农户,利用一手数据研究三农问题,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公厕覆盖率平均不过半
广东省乡村人口338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30.8%。调查发现,100个行政村中只有2个目前为止还未覆盖宽带;自然村的宽带网络和4G网络的覆盖率达到88%和91%。
但受访行政村中,公共卫生厕所的覆盖率为55%,自然村拥有公共卫生厕所的比例还不到30%。
食品医疗教育支出占大头
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农村家庭年人均消费为9185元,消费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山区。
消费占大头的是食品、医疗保健和教育消费。其中,人均食品消费就达到4422元,人均教育、医疗保健消费均超过1000元,人均衣着消费仅354元。
农村初中毛入学率偏低
调查数据显示,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为45.41%,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还显示,广东90%的行政村有小学,但只有12%的村有初中,农村初中毛入学率稍低于全国的情况,在学率只有95%。
因此,报告建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尤其是初中教育的控辍保学以及促进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
南方都市报:
1月10日,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发布了《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该报告从精准扶贫战略、乡村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脱贫、农村金融改革等角度出发,系统地收集广东省乡村发展的微观数据和相关信息,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报告显示,广东农村小学入学率高达99.5%,但初中毛入学率只有95%,稍低于全国水平。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为42.56%,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广东农村初中毛入学率稍低于全国
据暨大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介绍,该调查从2018年5月-9月间进行,涵盖广东省约100个行政村、200个自然村,包含3000多户农户。调查内容包括精准扶贫战略、乡村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脱贫、农村金融改革等。
在发布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钱文荣作为点评专家,来自广州、清远、佛山、云浮的6位村委会代表也受邀共同参与讨论。
报告指出,广东农村的义务教育参与和完成的情况稍好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从小学的入学率来看,广东农村高达99.5%,小学入学情况和在学情况都比较良好。广东农村初中毛入学率稍低于全国的情况,在学率只有95%。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为42.56%,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0%的行政村有小学,只有12%的村有初中。报告建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尤其是初中教育的控辍保学以及促进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
山区“一村一品”未形成规模效应
此次的调查报告也对广东“一村一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广东省大约 24.82%的行政村有“一村一品”政策,52.90 %的行政村有特色产品。其中,山区有“一村一品”的比例远高于珠三角和西翼地区。但是有“一村一品”产品的比例不如东翼。
调查显示,广东省行政村特色产品年销售收入为 255.08 万元,种植该农产品的土地占全村土地面积平均为 28.69%,种植农户占全村总家户的比例平均为 43.44%。分地区来看,东翼地区的年销售收入最高,西翼地区种植面积比例和种植农户比例都最高。
报告指出, 珠三角、东翼和西翼地区单个行政村的特色产品平均年销售收入都达到 300 万以上,但是山区只有 42 万左右,差距显著。尽管山区地区表示有一村一品和特色产品的行政村比例比其他地区都高,但是村民的种植面积占比以及种植农户占比都很低,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特色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是村民集市销售,其次是专业公司订购和私人收购,通过网上销售和合作社销售的比例最低。
基层行政组织和宗族组织对乡村治理至关重要
报告指出,乡村治理中,自制是核心,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基层行政组织和宗族组织的两个自治主体,对乡村治理绩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村委会人员以正式工作人员为主,临时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和社工为辅。祠堂是宗族的代表,祠堂文化是“族人自治”的乡村治理传统特性。老人会是分乡聚居某一地方的农户自发组成的一种民间丧葬组织,它体现了村民之间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姓氏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较小范围内,相同的姓氏极有可能拥有相同的祖先、具有亲缘关系。
报告称,总的来说,在做重大集体决策时,受访村主要是通过民主投票、村干部投票和上级政府决定的方式做出决定,老人会等宗族组织影响有限。具体而言,有约37%的重大集体决策是由上级政府决策,有约68%的重大集体决策由村民大会投票作出,还有约27%的重大集体决策由村干部投票作出。老人会在作重大集体决策时的影响有限,只有约5%的由老人会决定。
在重大集体决策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珠三角 地区上级政府决定的方式几率较大,村民大会和村干部投票次之,老人会在其中 没有起作用。东翼地区和西翼地区村民大会的决策方式占主导,其次是上级政府 决定和村干部投票,老人会略有影响。山区也是村民大会投票方式占主导,村里老人会等宗族机构没有产生影响。
采写:南都记者吴璇 陈燕 通讯员武茜
编辑:周子龙
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叶卡斯)广东乡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到哪里工作收入最高?农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昨天发布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
调查发现,广东农村家庭16岁及以上人口就业率为59%,就业人员中52%为受雇劳动者,20%为农业劳动者。受雇劳动者中有41%为全年外出务工者。分地区看,西翼和山区就业人员全年外出务工的比例更高,珠三角和东翼就业人员全年本地务工的比例更高。全省全年外出务工人员中有82%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外出务工人员在珠三角工作的比例分别为93%、76%、73%和91%。
全省平均外出务工年收入为35520元,省外务工的平均收入最高,年收入52750元。在珠三角务工的平均收入次之,而在粤东西北地区务工的平均收入最低。男性、高教育程度、从事高等服务业的务工人员平均收入更高。在非全年外出务工人员中,西翼和山区就业人员投入更多时间从事农业劳动,低教育程度和年龄较大的就业人员投入更多时间从事农业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