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ESR+第4期】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感知、认知与治理实践

2018-10-16
摘要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茅明睿作客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并进行题为“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感知、认知与治理实践” IESR+系列讲座。

2018年10月11日,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茅明睿作客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并进行题为“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感知、认知与治理实践” IESR+系列讲座。


1539656060143028048.jpg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茅明睿


讲座伊始,茅明睿用幽默诙谐的语气介绍,他利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午餐打卡数据研究该院人际关系的数据分析案例。伴随着现场听众的一阵欢笑,听众被带入到他的“新数据环境”。


接下来,茅明睿介绍到新数据不等于大数据,新数据中有三类:一是开放的小数据,如POI、房价数据等;二是半开放的大数据,如微博、游记数据等;三是不开放的大数据,如IC卡刷卡数据、手机互联网数据等。从之前的数据测绘,到现阶段的“扫街团队+公众参与+数据轨迹” 数据更新方式也发生变化。通过大数据感知采集信息,结合数据分析和认知诊断,对城市进行治疗提升,让市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让政府更好的为市民做决策。这种从公共权利流向市民权利的过渡,是基于不断地分析有市民参与的数据。

1539656091982079866.jpg

讲座现场


新数据环境下的数据主要是用来研究人,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感知城市。茅明睿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他和他的团队利用数据研究人的行为的案例,例如,通过对北京地铁IC卡刷卡记录来研究“不可感知”的“灰色人群”,如乞丐的居住地的特征和行踪轨迹;通过对地铁进出站高峰研究其周边居民的自由支配时长,从而得出加班时长;通过对人口密度突变点来找到北京清理非法居住地居住人口的地理位置,并研究这一政策带给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通过提取位置微博,并识别他们的情感值,在地图中标出“有感情”色彩的位置信息;通过测度10min、15min可达到区域气泡,显示可达范围来解决市民实际需求,如是否需要增加一个出入口提高社区运行效率;通过测度停车情况来体现城市规划问题、政策制定问题,如惩罚违法停车的成本是否足够高等问题。


最后, 茅明睿介绍了他的团队在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实现“智慧社区”。“猫眼象限”、 “蝠音象限”是其中的两项,它们分别可以用来识别照片和视屏中行人、车辆并对其计数。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利用智慧传感器去感知智慧社区的效率,用最少的感知代价获取最有含金量的数据,实现区域的整体监测。最后将这些变为方法论,协助政府做决策。

1539656115866030393.jpg

互动交流


感谢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茅明睿茅明睿作客IESR+系列讲座,他生动有趣的分享让在场听众了解了更多利用大数据对城市的感知、认知和提升的实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