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IESR)第11期SEMINAR在中惠楼106B室顺利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雷晓燕报告了题为“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Investments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in China”的工作论文。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IESR 的老师们几乎悉数到场,雷教授就论文相关的学术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雷晓燕副教授
雷教授的论文认为,出于最大化家庭收入的考虑或者为了在父系社会中繁衍后代,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的居民对儿子有强烈的偏好。该文使用CHARLS(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2011-2012年来自8998个家庭23578名22岁以上孩子的横截面数据测量中国家庭内部的经济转移,探讨父母对孩子的投资和将来收获的回报,尤其关注性别差异的影响。从数据来看,父母对孩子的经济转移包含以下特征:一是城乡差距明显,城市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转移数量明显大于农村家庭;二是在农村地区,性别差异明显存在,男孩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女孩,但这种性别差异在城镇地区并不显著;三是农村地区转移支付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相对于父母对孩子的转移,孩子对父母的经济转移现象则更为常见,其中农村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对父母实行经济转移,且这种经济转移在城镇地区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场师生
本文在控制父母及家庭的特征之后,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在城镇和农村两类地区男孩是否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经济转移,以及这种偏好能否在将来给父母带来回报。结果发现,父母对儿子和女儿教育的投资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在农村地区差异尤为显著。在城镇地区性别差异不断缩小,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地减轻了性别差异。无论是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父母对儿子的偏好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削弱。男孩确实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父母带来额外的回报,尽管这个回报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