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毅(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助理教授)
“水果太贵”、“吃不起水果”、“水果自由”成为了近日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之一。 网友们纷纷抱怨水果价格走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继续吃到便宜的水果了。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3月,鲜果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月分别上涨了5.9%、4.8%、7.7%,4月份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9%。众多媒体纷纷开始报道分析水果涨价的原因,天气原因导致减产与消费升级成为了此轮涨价的主因。以苹果为例,去年的极端天气导致了产量低,能满足在零售终端销售的商品果稀缺,加之新一季的苹果还没有上市,使得供给小于需求,因此推高了苹果的价格。
极端天气导致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只是短期水果价格急升的主因之一,然而水果产业当中常年累积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得到解决,想要水果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依然面临挑战。
目前来看,整个水果产业链没有很大的变动,仍是从产地到一级、二级批发市场,再流向零售终端,最后到了消费者的肚子里。虽然此轮涨价的主因是供需关系,但其他原因也助推了水果价格的升高,如种植成本升高、中间商压价收购囤货再高价出售、非规模化种植、冷链运输成本高等。以上原因很大程度上都跟信息不对称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在1970年提出的,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买卖主体不可能完全占有对方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谋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生产销售过程中,多个环节信息不对称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整个水果生产销售的过程中,包含了多个角色,除了生产端的果农与购买水果的消费者外,还包括了多级中间商、零售终端。整个生产销售过程按照角色划分为:果农-多级中间商-零售终端-消费者。果农与所有角色都存在信息不对称,而这些信息不对称长期来看依然影响水果定价。
1. 果农与中间商的信息不对称
果农经常说:“果子种的再好,也不如卖的好”。一到收果的季节,果农忙于收果,果农之间的信息沟通极少,既不了解周边其他果农的产量,也不了解出售时的市场价格。然而在水果产地收购水果的中间商往往进行过信息的“勾兑”,对收购价格的信息掌握比较全面。在收购过程当中,果农在没有销售渠道的情况下,承担高额的存储费用以及水果腐烂的风险。水果入冷库存储势必增加成本,果农要保证自己的收益、提高销量的同时只能让果品快速出售变现,因此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将刚成熟的水果出售给中间商,在出售过程中他们普遍面临被具有信息优势的中间商联合起来压价收果的困境。中间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将水果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卖到零售终端,消费者购买水果时遭遇的高价,并没有让果农受益。
2. 果农与零售终端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零售终端对于商品果的“卖相”要求越来越高。从包装、大小、外观、口感都是有要求的,这是零售终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优品优价,大型零售终端很少会去非规模化种植的地区进行采购。因此,倒逼水果产业对于种植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果农与零售终端的信息不对称,依然进行“小农经济”的非规模化种植。部分大型的零售终端(如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去水果产地直接采购时,对于无法达到“商品果”要求的水果不予收购。部分果农想要进入市场只有改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如引进优质品种培育、大棚种植或者提高种植标准达到绿色食品等),但前期的成本过高,许多果农没有抵押物,银行也担心偿还风险,无法提供有效的贷款资金支持。部分果农因此只能自担提升果品质量的全部花销,种植成本大大提高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如天气,虫害等不可抗因素)。非“商品果”没销路,“商品果”种植成本高也会导致水果售价走高。
3. 果农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由于水果的食用性质,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当面选果,商家五花八门,价格高低均有。以苹果为例,光产地就包括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苹果的品种也分红富士、冰糖心、青苹果等多个品种,从产地、品种到价格都参差不齐。这时候,果农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购买时往往对品种之间的差异不够了解,果农也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也不了解。结果就是,一是消费者熟悉的品种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二是消费者熟悉的品种供大于求价格跳水。当然,部分消费者消费方式变化选择网购,然而网上销售消费者看不到水果实物,使得果农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好果卖不上好价,次果以次充好也时有发生。同时,大部分果农对于网上直接销售的经验十分有限,虽然近年线上水果销售额增长很快,但是线上水果销售的特殊性使得其依旧不能变成果农大量销售的主要渠道,不能线下零售终端形成有效竞争。
此外,国内类似的水果品种种植并不集中在一个省份,果农仍然处于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与经营的状态,对于相关的农业生产信息的获取不及时,许多果农对于全国类似果品的种植面积、产量都缺乏认识,果农滞销减种、畅销跟种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之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果农的收益无法保障。 部分果农当前的处境十分尴尬,销售渠道没打通,冷链存储运输成本高,想扩大生产提高种植技术没有资金,抗灾防害的能力也不强。面临以上诸多“风险”,果农只能想着旱涝保收,快速的将手中果品出售。种植水果一旦没有利润空间,果农的种植积极性受挫。
当前果农如何化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果农也采取各种措施化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首先,部分果农开始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严格控制水果产出的质量,部分果农采用大棚种植技术,提高了水果的口感,错开了果品上市的高峰期,同时提高了抗灾防害的能力。其次,农村积极成立农村合作社,将水果种植往统一化、精细化种植的方向发展。然而所有化解“风险”的举措,都会提高优良果品的成本,而这种高投入势必都反映在水果销售的价格上。同时,部分年轻果农则选择放弃种植,跳出种植业外出打工,因此果农也呈现中龄化、老龄化的趋势,而这种情况直接引发部分地区优质品种的水果种植面积缩减,水果种植无法形成规模,水果种植技术无人接棒的难题。
销售、物流、规模化种植管理,信息披露还需配套
想要水果价格长期保持在合理区间,除了应对好极端天气以外,政府应当着重解决水果产业链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做既保护果农的种植积极性与利益,又满足消费者优品优价的需求。
1. 鼓励并支持果农进行精细化、规模化种植管理
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对于水果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果农也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政府需要帮助果农进行种植技术的升级,提供配套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还要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途径,解决农民搞规模种植资金不足的问题。例如,政府可以利用各部门的数据来对农民的信用进行评估,对于确实有需要扩大生产的果农予以贷款审批。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果品质量,又有利于提高果品产量,果品也符合零售终端对于“商品果”的要求。果农与零售终端的信息不对称在政府的调节下得以缓解。
2. 鼓励果农拓展销售渠道,建立农业合作社,建设配套冷链物流
搭建合作社平台进行销售比个体销售更加容易。因此,政府要为果农创造更多的销售渠道,加大对水果产地的宣传,对于新兴的销售模式,政府可以提供培训与引导,发挥政府职能在水果产地引入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农作物的配套运输。水果的存贮成本被降低,果农便不急于出售,且获取更多市场信息,以解决与中间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冷链物流发展到位才可能为网上销售提供保障,减少中间商环节,使得水果出售价格透明化,且保持相对低位。
3. 推进水果产业信息化建设,及时公布市场信息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近年来多次被提到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农业信息的监测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可行度低,政府需要一定投入,收集与监测相关农业数据,保证相关农业信息可以高效畅通和真实地披露。解决果农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水果市场相关的信息进行披露。消费者对于水果的信息需求主要是产地、种植方式、成熟季节;果农对于水果信息需求主要是相关水果品种的面积、产量、果农之间的出售价格。政府采集这些数据及时披露,会对消费者与果农在购买决策与种植决策上起到引导作用,因而大大缓解水果价格的波动。
什么是真正的“水果自由”?消费者享受到优质优价的水果,果农的收益也提高的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果自由”。要达到“水果自由”这个目标,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只有简单的市场供需关系,更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合理的干预,解决相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羊城晚报旗下APP“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