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聚焦三农话题 建言乡村发展——“广东乡村振兴暨千村调查研讨会”会议精华

2018-06-06
摘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广东乡村振兴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关于农村的三产融合、信贷金融、儿童教育和绿色经济等多个细分领域的相关课题研究。

5月18日,“广东乡村振兴暨千村调查研讨会”在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成功举办。会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广东乡村振兴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关于农村的三产融合、信贷金融、儿童教育和绿色经济等多个细分领域的相关课题研究。本文小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应恒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特聘讲座教授韩嘉玲教授及中国人民大学石敏俊教授的部分观点。

 

乡村振兴的理论反思

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

主题:关于乡村振兴的理论

刘守英.jpg

报告精要:刘老师主要从村庄的视角、农民与村庄粘度的变化以及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刘老师认为探讨乡村振兴之前需要清晰准确地把握村庄的概念与内涵。他指出中国乡村的研究传统主要是以乡土为视角,落脚点是解决农民问题,而实际上东亚农村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它是农民和村庄两个主体的互相交织。

因此,需要从地理空间、经济活动空间以及社会关系(家庭、宗族等)等角度对村庄的内涵进行综合界定。其一,村庄在宗教、经济、维护地方秩序与道德以及地方防卫等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村庄是一个制度装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村庄在地理空间与社会文化上的双重性、差序格局下的合作困境、礼治秩序与乡村治理等。其三,村庄是一种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体现着国家与村庄、国家与农民、农民与村庄、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交错的关系。

第二,刘老师指出了观察乡村变迁的两个角度。一个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是乡土中国的“根”;另一个是农民与村庄的关系,这是乡土中国的“魂”。同时农民与村庄的粘度则可以作为观察乡村变迁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之后他回顾了我国从国家工业化时期、乡村工业化时期到沿海工业化时期粘度的变化,从而强调了结构变迁的作用。

第三,刘老师给出了一个分析乡村振兴的框架。他指出,我国现代化会经历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城市中国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思考小农高度异质化、“农二代”的代际革命、重新定义农业、村庄演化与乡村现代化以及城乡互动融合等问题。

 

农村三产业融合的巨大空间

主讲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应恒教授

主题:乡村振兴中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周应恒.jpg

报告精要:报告主要介绍了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和趋势、潜力以及机制与路径。

第一,周老师指出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背景,即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农村的产业兴旺,趋势则是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是理论背景,主要包括产业融合理论与“六次产业”理论。因此,在产品功能的基础上附着休闲等多种功能,是小规模农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通过数据统计与比较,周老师指出无论是从发展广度、发展程度还是涉农产业各环节比重等角度来看,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的涉农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巨大空间,特别是农业产后加工和流通服务领域(农业产后环节)。所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也将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巨大的潜力。

第三,从机制与路径来看,周老师强调通过一二三产融合来延伸并拓宽涉农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是农业发展新动能的有效途径。但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坚持三产融合的基本原则,即以农业为基础,按照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方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按照有利于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二,将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农业多功能的横向拓展进行有效结合。其三,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多模式推进、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等发展措施。

 

农村教育大变局

主讲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特聘讲座教授韩嘉玲

主题:城镇化浪潮下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韩嘉玲.jpg

报告精要:城镇化浪潮下,农村教育正经历大变局。学龄人口大幅度减少,工业化与城镇化浪潮下人口大量流动,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撤并。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村村办小学,镇镇办初中”的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韩老师通过详细的数据,分别从学校数量、学校分布和学生分布三个方面介绍了农村教育格局的变动情况。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面临如下现状:其一,城镇的大班额、大规模学校逐渐增多;其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出现;其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众多。这些造成我国农村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形成乡弱城挤的局面,留守儿童现象以及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等。根据多年实践调研经验,韩老师就以上情形的利弊进行了细致分析。

最后,她从国家、社会、学校等角度,提出了改善目前农村教育现状的具体措施建议,例如: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控辍保学机制,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以及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

 

以绿色经济振兴乡村发展

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石敏俊教授

主题: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

石敏俊.jpg

报告精要:首先,石老师梳理了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乡村振兴是六大发展战略之一。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密不可分,乡村振兴要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呼唤乡村振兴。

然后,他介绍了关于绿色发展的一系列研究发现。

其一,绿色发展不平衡,如绿色发展综合得分呈从东南沿海向西向北逐渐递减的态势,沿海地区绿色发展优势明显,同时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之间不协调。

其二,经济密度差异影响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而产业结构差异使经济密度对环境负荷的影响产生变化。另外,空间集聚与可持续性之间存在冲突,空间集聚的负外部性不容忽视。

其三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然任重道远,只有少数省份达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内在统一。

最后,石老师对乡村振兴与农村环境管理的关系进行说明,并以浙江省“五水共治”为例探讨了强化农村环境管理的经验措施。他指出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分布面广、隐蔽性强、污染源特定难等特点,再加上目前农村环境管理呈现出体制不顺、法制不全、资金保障缺乏、治理技术薄弱等问题,因此进行农村环境管理需要进行源头控制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广东乡村振兴暨千村调查研讨会”已经圆满结束,但关于“乡村振兴发展”的讨论仍然持续。由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发起,暨南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与共青团暨南大学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省性调查项目“广东千村调查”(Thousand-Village Survey in Guangdong)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访员招募正在进行中,期待你的加入!

 

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的调查队伍!

微信图片_20180605155502.png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