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承政(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助理教授)
张亚楠(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最近的上海人民每天都要经历两次来自老阿姨的灵魂拷问:侬是什么垃圾?垃圾分类的政策一经出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其细致的垃圾分类规定,堪称我国执行垃圾分类办法中最为严格的举措。虽然垃圾分类利国利民,但在执行之初,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和投放方式的转变感受到了极大的不适应。
本文将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我们通过梳理发达国家(地区)垃圾分类的方法,探讨垃圾分类是否分得越细越好?垃圾分类是否会催生新的产业与职业?垃圾分类要取得成功,需要怎样的制度保障?
一、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剧增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更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然而,垃圾也有一定的资源属性,它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因此,如果我们寻找到了合适的处理垃圾的方式,整个社会将受益匪浅。目前来看,垃圾分类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它有助于人类社会循环和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它能够有效地缓解人类生活家园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那么,垃圾分类究竟是如何减少人类社会的环境压力呢?
以中国的情况为例,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将生活垃圾简单地分为两类: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由于不少可回收垃圾存在明显的经济价值,目前已经通过“拾荒者→废品回收站→回收企业”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对于其它垃圾而言,处理方式无非两种,焚烧或者填埋。由于其它垃圾包括各种干、湿物品甚至有害物品,无论是燃烧和填埋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垃圾焚化厂若直接焚烧干湿不分离和有害垃圾,将会产生大量的二噁英,它是一种臭名昭著的剧毒物质(一级致癌物),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例如,雌性化、不孕不育和胎儿生长不良等)。生活垃圾直接填埋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产生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或释放出有害气体。
对生活垃圾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可能改善上述情形。如果按照2019年7月1日上海市新推出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四个大类,并对各类垃圾进行妥善处理,则能够显著地改善环境问题。首先,有害垃圾通过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拣,送往特殊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次,湿垃圾回收后搅碎,可在蚯蚓塔中进行生物降解或堆肥处理。干垃圾则送去填埋厂进行填埋或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由于现在从其它垃圾中分离出了有害垃圾和湿垃圾,剩余的干垃圾在焚烧过程中释放的二噁英将会大量减少,干垃圾能大幅提高焚烧热值,从而提升垃圾焚烧厂的发电效率。因此,无论是从环境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经济收益的角度考虑,进行垃圾分类的社会效应都是可观的。
二、他山之石:典型国家(地区)的垃圾如何分类?
发达国家实施垃圾分类制度的时间远早于中国。以德国为例,早在1904年德国就开始实施了垃圾分类,至今已经持续了115年。以德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通过一系列垃圾管理和环保的法律、法规,为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3R目标(Reduce, Reuse and Recycle)而努力。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垃圾分类制度(见表1),为减缓全球环境恶化做出了贡献,也为后进国家实施垃圾分类提供了参考。
表1 典型国家(地区)的垃圾分类标准及收集频率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学术文献和公开资料整理获得。由于现实中一国之内不同城市可能实施完全不同的垃圾分类标准,本文仅根据该国代表性城市的分类标准整理出典型国家(地区)的垃圾分类和收集制度,以供读者参考。
以德日为代表的典型发达国家除了垃圾分类较为细致以外,对垃圾的投放规则也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说明。比如,在德国,虽然葡萄酒瓶、啤酒瓶、果汁瓶、矿泉水瓶都是瓶子,但它们却有着不同归宿。葡萄酒瓶要扔到特定垃圾桶中;啤酒瓶可送到指定地点回收;果汁瓶要当作塑料包装垃圾处理;瓶身印有回收标志的矿泉水瓶,才被归类为可回收垃圾。而在日本,一个普通饮料瓶在丢弃之前需要完成以下五个步骤:喝光或倒光→简单水洗→去掉瓶盖,撕掉标签→踩扁→根据各地的垃圾收集规定在“资源垃圾”日拿到指定地点或指定回收箱。因为在日本,塑料瓶的盖子、包装纸、瓶子分属不同类型的垃圾。
三、垃圾分类是否分得越细越好?
垃圾分类是否分得越细越好呢?当然不是。垃圾分类的全部工作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完成得不到位,最终都会影响到垃圾分类处理的效果。比如,即使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分类投放,如果后续环节出现“混装混运”的情形,那么整个垃圾分类工作便宣告失败。因此,垃圾分类详细程度(分类和投放标准)要与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居民分类投放能力(国民素质)和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能力相匹配。垃圾分类要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垃圾分类的效益包括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文已有所提及。而垃圾分类的成本包括:居民对垃圾分类整理和投放的时间成本,社区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的成本(包含监督、指导与管理的 人员成本),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运输的成本,对不同类型垃圾进行不同处理所要耗费的成本。垃圾分类分得越细,其边际成本就越高,而边际收益则越低。日本各城市垃圾分类差异大,某些地区垃圾分类过细,运输资源利用不充分,垃圾焚烧厂过多过密,最终却表现为规模不经济,不值得我们效仿。因此,各地区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确定本地的垃圾分类标准。
图1 垃圾分类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四、垃圾分类是否会催生新的产业和职业?
生活垃圾按照新的垃圾管理条例规定,必须更细致更严格地进行分类,并且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必然给一些居民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家政服务、外卖类行业中很可能会催生出新的服务类别,比如专门为居民家庭提供垃圾分类和垃圾投放服务的职业人员。强制垃圾分类制度下,需要专门的群体对居民垃圾投放行为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短期内这些人员可以由相关职能部门员工和志愿者构成,长期中则需要专门的从业者完成这项工作。教育体系内需要开设垃圾分类的相关课程,需要相关专业的教职人员(环保专业毕业生可能迎来就业的春天)。目前,我国强制垃圾分类制度的试点已经极大地刺激了分类垃圾桶行业、厨余垃圾处理器(粉碎器)行业的发展。我们预计垃圾分类可能引发一波风投和创业小高潮。环保概念产业、互联网和新技术公司纷纷进入垃圾分类市场。比如,垃圾分类App上线,居民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如何对某些垃圾进行分类。支付宝上线了“易代扔”服务,即免费上门回收垃圾,回收成功还能获得环保积分和蚂蚁森林能量。我们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投资于类似于美国的“再生银行(Recycle Bank)”商业模式,从事“垃圾”生意,居民以垃圾换取积分和收入,公司赢得口碑和市场。新技术公司同样可能会在垃圾分类中大有作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望在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张益认为:“未来10年,垃圾分类将新增市场机会4000亿元以上。”
五、垃圾分类需要怎样的制度保障?
垃圾分类要取得成功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其中,垃圾分类全民教育和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至关重要。
垃圾分类的教育和宣传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国民科学地进行垃圾分类并形成国民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同样孩子也可能反过来影响父母。以日本为例,日本垃圾分类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了,小学阶段会有垃圾分类课程,还会被邀请去参观垃圾焚化厂,了解垃圾处理过程的末端。瑞典在学前教育(针对1-5岁的孩子)的课程和活动中就纳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瑞典教育局会为符合环境教育目标的学校颁发“可持续发展卓越证书”(Diploma of Excellence in Sustainability),鼓励学校培养有环境责任意识的下一代,并让孩子起到影响父母的作用。垃圾分类要取得长期成功,中国教育部门应该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课程,并鼓励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成为父母的老师,帮助家庭形成环保观念和习惯。
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明确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为垃圾分类的奖惩制度提供依据。作为全球拥有最完备、最详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国家,德国联邦和各州目前拥有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高达8000多部。日本从1970年开始通过了《废弃物处理法》,1997年又通过了《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以及1999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任以及政府长年累月不遗余力的向民众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法律法规,日本在垃圾分类及处理工作上卓有成效,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循环型社会。近期中国也将全国性立法提上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相继颁布或修订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我们认为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中国有望成功地建立起一个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为全球环保工作做出大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