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
第二届流动人口子女学术研讨会暨政策论坛
会议实录>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新时代,新挑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新时代,新挑战

2019-03-06

2018年5月19-20日,第二届流动人口子女学术研讨会暨政策论坛在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顺利举办。本次会议聚焦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身体与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问题,关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以及那些身份在流动与留守之间转化的、曾经有流动或留守经历的儿童群体。会议共设置了两场政策论坛,主题分别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新时代,新挑战”和“广东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将论坛精华进行了整理,分别推出,以飨读者。

 

周纪平:上海处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关乎严控人口政策,民办学校教育试点值得期待

副本11.jpg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副会长、随迁子女教育专委会主任周纪平向与会师生分享了他曾经在上海参与处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经历,他认为上海市政府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处理,不仅是教育问题,同时也关乎到政府对大城市人口的控制。

周纪平介绍道,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上海开始出现针对满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需求的学校,数量最多时达到500所,2008年开始由于兼并,学校数量减少至160余所,至今又持续递减。自2014年起,上海市实行严控人口政策,提高入学门槛、严控群租,以控制城市人口。周纪平认为这种政策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上海市的民间舆论环境、城市环境问题的考量,都是可能的原因。

周纪平指出,上海市政府利用拆除违章建筑盘活土地,带动经济发展的举措,是可取的,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流动人口和其子女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也是必要的。他认为闵行区和松江区对处理公办与民办学校的政策值得借鉴,即将学区房与公立学校的入学资格捆绑出售。学校教育与经济水平挂钩是经济规律决定的,以合理的制度和经济规律分配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必然趋势。

此外周纪平提出,上海有一部分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很高。他认为保存一部分民办学校以作为教育试点与教育实验是十分可行的政策,“在台湾和欧美,有三至五个百分点的学校被给予教育试点的机会,允许其突破教育法”。他表示,很多时候民办教育的执行力更强,更容易有突破性的成果。


陈媛媛:调查发现上海人口控制政策并未起到积极效应,学生流失情况愈发严重

副本19.jpg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陈媛媛一直关注上海流动儿童的就学情况,她通过上海十九所小学的数据分析了民办学校减少后上海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比例。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10所公办学校中有2所出现了并班情况,9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中有7所出现了并班情况;学生数量也出现显著减少。今年的情况越发严重,在跟踪调查的16所学校中,8所民办学校有7所出现并班状况,8所公办学校中有3所出现并班。而在2012年的调查数据,19所学校中仅有1所出现并班。陈媛媛表示“学生流失的情况是愈加严重的,这种情况在民办和公办学校同时出现,并且在民办学校更为严重。”

陈媛媛也分析了“人口控制”政策的实施效果。2017年上海市民办小学仅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在上海接受初中教育,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小升初结束之后回老家上学。但数据显示,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并未回去。也就是说,上海市的人口控制政策并未起到预期的作用。

陈媛媛特别指出,上海市的民间舆论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排外倾向。但她认为,仅仅强调人口控制——特别以降低、牺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的手段控制人口——并非长策。没有受到完备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可期的未来仍会作为劳动力流入上海,对他们教育的忽视有饮鸩止渴、作茧自缚之嫌。接受人口控制政策带来的“新挑战”任重而道远。


陆建非: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事关社会公平,教育现代化依赖于经济发展

副本04.jpg

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指出,关于流动人口,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负面的影响。他认为,流动人口带来了城市化与经济的活力,同时供给了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老龄化。如果一味关注流动人口的负面影响,片面强调限制人口,最终会遏制城市的发展。陆建非强调,城市化与现代化是一体两面的,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强力手段,而流动人口对城市化做出的贡献是卓著和显而易见的。在城市化转型到一定程度之后抬高门槛驱逐流动人口,颇有卸磨杀驴之嫌。

陆建非总结了人口流动问题的六个发展趋势:首先,新生代人口流动占比会越来越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这与中国人传统的伦理于家庭观念不无关系。其次,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比例有所下降,西部人口流动逐渐回落,这是产业转移与承接带来的结果。其三,流动人口向中心城区比例下降,流向非中心城区比例有所上升。其四,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动人口家庭规模扩大。第五个趋势是流动人口居留的稳定性持续增长。第六,流动人口在本地生育的比例逐渐提高。  

陆建非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在当下,阶级固化愈加严重,社会阶级流动通道越来越狭窄,关注教育公平同时也是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教育公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行制度的制约。教育界和学者们倾向于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素质教育、国际化教育等领域,但却忽略了近亿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情况,这是值得警醒的。

陆建非认为,关于中国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做移民教育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是有过先例的。他特别强调,“教育绝对不能自娱自乐”,对教育的研究如果脱离了实际教育情况,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陆建非指出教育水准最终还是由经济水准决定的,无论是教育的质量还是覆盖率,最终都和经济水平息息相关。“美国,包括其他发达国家,它的学生不是以全日制的学生为统计数字,而是以注册学生,哪怕你学一门课也是我的学生,以这个来统计。” 陆建非以美国的教育现状为例,“美国青年学生的命运不是在高考那天决定的,他是每一天都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陆建非最后强调,教育现代化其实也是现代化的一部分,唯有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总量增长,教育现代化方能真正实现,而这任重而道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