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暨南论道”公开讲座系列第32讲:南京大学张炳教授谈中国环境治理

2021-09-18
摘要在本期讲座中,张炳教授就中国环境治理这一主题从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的角度进行了介绍。

2021年9月16日下午,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暨南论道”公开系列讲座第32期于中惠楼323会议室顺利举办。南京大学张炳教授受邀担任本期主讲嘉宾。张炳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管理与政策分析、环境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在本期讲座中,张炳教授就中国环境治理这一主题从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的角度进行了介绍。

张炳教授

张炳老师以中国环境治理的两个重要政府文件为引,给听众介绍了有关中国环境治理的一系列关键政策问题,使同学们对这一领域的许多政策和具体细节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张炳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政府关注和应对环境问题的两大途径:一是常规的政策议程途径,也就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向中央政府提出环境方面的政策建议,中央政府给予反馈;另一个的重要途径是“事件驱动”,中央政府通过风险扫描(risk scanning)来检测存在重大社会风险的事件,比如环境方面的事故或者经过舆论发酵的“热门事件”,从事件出发解决问题。张炳老师以环境污染中广为人知的PM2.5作为例子,向听众讲解了事件驱动途径的具体过程。事件驱动途径实质上展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驱动力。

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可以看作一个“三明治”结构,中国的目标责任制使得中央政策需要层层传导到地方政府执行,地方政府的任务是监督污染企业,与此同时公众自下而上的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中央政策在地方政府的执行总是有着重重困难,应对中央传达的环境治理任务,地方政府往往有一个策略性的应对,例如跨境污染、数据造假等途径。中央采取了垂直管理、中央环保督察组、抓大放小等策略激励地方政府有所作为,但总是存在一些效率受损或长期效果不足的问题。因此公众自下而上的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从而激励地方政府履职这一途径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张炳教授分享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正在推进中的相关研究。这一课题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了一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去探究了公众参与(citizen participation)对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执行(enforcemen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效果的影响。张炳教授具体讲了数据处理过程,使同学们了解到许多关于环境数据处理的技术常识。原始数据处理过程和实验推进步骤很复杂,课题组与许多关注环境问题的非政府组织(NGOs)进行了合作。结论显示,在微博等公开途径进行的投诉对激励政府监管的效果更加显著,使得受处罚企业污染再次超标的概率降低了约40%。此外,公开途径的公众参与也具有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降低了同一地区的其他企业污染排放违规的概率。验证了公众参与这条自下而上的途径对于激励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中有所作为的有效性。

本次讲座张炳老师既给师生们介绍了有关中国环境治理这一系列的、成体系的研究,又与同学们分享了一个具体的相关经济学研究,讲座的尾声同学们积极提问并得到老师的反馈,解决了心中好奇与疑惑,收获颇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