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五大高手暨南论剑:中国经济学研究向何处去?

2017-07-31
摘要“学术发表如何影响经济学研究与研究者?”“中国经济学界需要实证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顶级期刊主编如何挑选文章?”


       “学术发表如何影响经济学研究与研究者?”

       “中国经济学界需要实证研究还是理论研究?”

       “外文与中文期刊什么关系?”

       “顶级期刊主编如何挑选文章?”

        ……

       相信上述问题都曾引起经济学者的思考,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特举办了一场公开讨论,为广大学者提供更全面、更智慧的启发。

       6月6日,由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经济学研究向何处去? ——学术发表如何推动经济学研究”发展高端圆桌论坛如期召开。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多位国内外顶尖学者,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符育明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甘犁教授,《管理世界》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蒋东生,《经济学季刊》副主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南京审计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院院长孙宁教授。 

600.jpg

全体合影

       论坛由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教授主持。暨南大学副校长宋献中为论坛致开幕辞。他首先代表暨南大学向出席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感谢。他在致辞中提到,暨南大学经济学科在国家“双一流”与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在2015年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成立后,经济学科在推行一流经济学科培养模式、增强经济学国际交流、吸引大批海外毕业生、建立与国际对标的考核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暨南大学召开本次高端圆桌论坛,共同讨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他相信本次的讨论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预祝本次高端圆桌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600.jpg

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

600.jpg

暨南大学副校长宋献中

       宋献中副校长致辞之后,讨论正式开始。讨论共分4部分,每部分由主讲人进行主题发言,嘉宾就主题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他山之石

       第一部分“他山之石”的讨论聚焦的问题是:在国际学术界,学术发表如何影响学术研究和研究者?有什么最新趋势?符育明教授认为总体来说,学术杂志对于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学者的影响很大,一方面,高质量的期刊推动了学术成果共享,另一方面,期刊作为学术评估,可以指导学术发展。对于顶级期刊,例如TOP5期刊来说影响则更为重大。目前,学者投稿TOP5期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录取率从七八十年代的百分之十几,到现在的6%。从年龄来说,至少在美国学术界,教授退休的年龄在提高,因此年龄在50岁以上的顶尖杂志作者的比例逐年在提高,同时,合作发表的形式增多。

       在符育明教授的分享之后,南京审计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院院长孙宁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甘犁教授分享了日本经济学界与美国经济学界对于期刊发表的衡量标准,甘犁教授介绍到:TOP5期刊对于年轻学者职称评定的影响正在减弱,对于TOP5的“迷恋”也正在消退。《经济学季刊》副主编刘国恩教授则认为,发表在顶级期刊的应用研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想法、观察视角以及数据。

600.jpg

新加坡国立大学符育明教授

第二部分:理论还是实证?

       第二部分“理论还是实证?”的讨论则聚焦中国经济学界更需要针对国情的实证研究,还是抽象的理论研究?甘犁教授与孙宁教授分别从实证与理论的角度来辩证地讨论。甘犁教授介绍,在TOP5期刊中,2010年以来关于中国经济问题发表的文章只有1%,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经济问题不是主流问题,中国经济学家在国际上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其次在于无法提出好问题,而没有问题的核心是数据。 

       孙宁教授介绍到,事实上理论也没有那么可怕,有的理论非常接地气,例如中国的车牌供给市场背后都需要理论经济学家来研究,并提炼出新的经济学概念。他提倡不要将理论和实证分割开,经济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要从历史的角度、理论的角度、实证的角度、实验的角度进行研究。大数据给我们提供了了解经济现象、掌握经济规律的工具,实证研究就是要利用这些数据去发现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经济现象或规律,这就需要有理论研究。一个好的实证研究,背后必须要有理论支持。反过来,我们有了理论,也需要有实证研究去验证。

600.jpg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甘犁

600.jpg

南京审计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院院长孙宁教授

第三部分:中文还是英文?

       第三部分“中文还是英文?”的讨论聚焦中国经济学者应该发外文期刊还是中文期刊?中文期刊应该如何发展?

        《管理世界》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蒋东生与《经济学季刊》副主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先后作主题发言。蒋东生认为,发表中文还是英文期刊涉及到评价体系,就目前国内学术界现状而言,发表外文期刊会比发表中文期刊更有好处,但不应盲目追求国外比较差的杂志,因为,目前的一个趋势是:中文期刊在评价体系中的位置在不断上升。同时,国外期刊与国内期刊的区别有两点:审稿体系上,国外审稿体系更关注国外的问题,国内审稿体系则关注国内的问题,评审偏好上,国外更注重学理评审,国内还会注重经验性检验。关于中文期刊的前途,他认为,期刊实际上是学术的载体,具有创造信息、传播信息、评价信息的功能,目前则主要承担评价信息的功能。

       刘国恩教授则建议,对于事业处于上升阶段的学者,目前不得不屈服于客观条件,将特别好的文章投到国外的好的英文杂志。但是从学术研究来影响社会的出发点来说,将好的内容发表在国内优秀杂志上,产生的效果可能更大,因为受众人群更加精准。

600.jpg

《管理世界》编辑委员会副主编蒋东生

600.jpg

《经济学季刊》副主编刘国恩

第四部分:回顾与展望

       第四部分“回顾与展望”引导嘉宾讨论中国经济学研究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学术期刊起了什么作用?未来的趋势如何? 蒋东生认为,未来国内的经济学研究应该是从模仿西方套路来引领学术规范化的道路向研究中国经验性的问题转变。刘国恩教授认为,随着特朗普的政策出台,中国将能够扛起全球化大旗,这将会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的提高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孙宁教授坚信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学者应该对经济学科学体系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他希望年轻人当中可以出现这样的学者。甘犁教授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学者对中国经济现象的解读将更加深刻,中国的学术市场十分庞大,一定会涌现出非常优秀的学者,这些学者能够在全球拥有发言权。

600.jpg

讨论现场

600.jpg

会场

       5位嘉宾激烈的讨论过后,现场观众也提出了问题:学术发表如何影响政策的制定,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者与政策制订者的交流互动?刘国恩教授认为,从学者的角度来看,不应将自己的研究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定作为评判研究价值的最高尺度,如果研究能够让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不断加深,这样研究的价值要比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更重要。 

       在长达3个小时的讨论中,各位嘉宾贡献出了他们深刻的思考与宝贵的建议,让在场的各位经济学学者、学生受益匪浅。

       关于本次论坛的详细内容将通过公众号“黄埔大道西观点”持续放送,请移步至“黄埔大道西观点”了解。

 


返回